本报记者 胡志强 通讯员 闫耀攀
“在这个防洪看守点的对面耸立着一座险峻的高山,钢丝编制而成的主动网牢牢地捆住了山体。这里平均每天通过列车80余对,防洪任务十分艰巨。”7月8日,在沪昆铁路东段K1825Ⅰ级防洪点,凯里工务段凯里桥路车间主任冯德权向记者介绍这个看守点的情况。
崇山峻岭间,几平方米大的看守房是看守人员的驻扎地。“嘀嘀 嘀……”随着列车的接近,预警器发出声响。两名看守人员立即拿起防护旗赶到接车台,单手举旗面向来车方向,站姿标准地迎接列车。每当列车经过,他们都会举起黄色旗帜,目送列车安全通过。
现场看守人员还需对线路进行往返逐段巡查,检查铁路两边是否有落石等障碍物。同时,严格落实雨前、雨中、雨后巡查制度,及时排查山体溜坍滑坡、线路排水不畅等各类隐患。
汛期已至,为确保沪昆铁路安全畅通,该段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措施,引入科技手段,加大设备监控力度,在重点防洪看守点安设“护路神”,为山区铁路运输筑牢安全堤坝。
该段防洪办公室主任徐建介绍,“护路神”作为一个异物侵限安全监控系统,由数据采集装置、数据处理装置、报警装置等部分构成。当上道物体超过钢轨面70毫米且25秒内没有移动,激光扫描检测到线路障碍物就会立刻报警,报警信息会以短信形式发送到相关人员的手机上。
为实现双重安全保障,K1825Ⅰ级防洪点旁也安设了“护路神”。“通过科技手段的辅助,能够更加有效保障列车运行安全。以往线路上落有障碍物,只能通过看守人员进行巡视发现,现在有了‘护路神’,又增加了一道安全防线。”该段主管防洪工作的副段长说。
近年来,该段通过提高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加强科技手段在防洪工作中的运用,“电子沙盘”“指路行车”等新模式和新技术使防洪工作更加精细化、高效化和智能化,有效构建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防洪工作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