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愿做天上“云” 荫庇八方客 ——记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贵阳北站客售车间党总支书记高云 2023年03月09日

吴济佑 本报记者 刘晓

每次上班前,贵阳北站客售车间党总支书记高云总习惯先把为低血糖旅客准备的奶糖揣进制服侧兜里,再把治慢性病的中药倒入保温杯。自己吃“苦”,却“甜”了别人,这是她31年客运工作的真实写照。

1992年,毕业于贵阳财经学院的高云与铁路结缘,成为贵阳车务段安顺站的一名客运员。验票验证、乘降组织、应急处置……刚入行没多久,高云就“揪”出了一名逃票旅客。本以为自己“立了功”,隔天她却接到了迄今为止人生中唯一的一次旅客投诉,理由是“不讲方式方法”。此后,她便养成了随身携带小本子的习惯,把工作中的有关文件规定、业务要点、设备性能,甚至是旅客的“吐槽”,全都一一用心记在小本子上,立志成为客运岗位上的行家里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26岁的高云调至龙里站,成为同一批入职青工中最早定职的客运值班员。令身边同事诧异的是,工作之余的她却仍在苦记《客规》《价规》内容,默画全国铁路接算站示意图。一年后,她站上了原贵阳铁路分局客运业务技能竞赛的决赛舞台,取得了个人项目第3名的好成绩。在此后19年的时间里,她先后辗转贵定、安顺、六枝、六盘水等站工作。10余名青工受她影响,先后在各层级客运业务技能竞赛中夺冠。

“在2011年集团公司‘安康杯’客运技能竞赛前,她每天晚上都用休息时间为我们‘开小灶’,连着几个礼拜都没有回家。”贵阳车务段工会指导员孙红梅回忆道。刚开始面对密密麻麻的线路,孙红梅压根不知从何画起,高云便教她以京广线、陇海线两大主线为“树干”,把全国铁路网拆分为东南西北4部分,再慢慢“加枝添叶”。最终,孙红梅和另外两名同事包揽了当年比赛个人和团体项目第一名,并逐步走上了管理岗位。“在安六高铁沿线各站,这样成长起来的客运管理人员还有好几名,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高妈’。”六枝南站客运值班主任刘晓华说。

从湘黔铁路到贵昆铁路,从苗乡侗寨到乌蒙山区,无论在哪里,高云都用心用情接好每趟车、卖好每张票、对待每名旅客。因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近乎失明的旅客罗松,多年来一直是高云的“铁杆粉丝”。以盲人按摩为生计的他,常年乘火车往返于六枝和六盘水两地。在担任六枝站副站长期间,高云每次都会接送罗松进出站。像罗松这些重点旅客的电话,她的手机里存着上百个,这也是她从2002年至今从未换过手机号码的原因。

旅客总能第一时间找到高云,可同在铁路工作的丈夫雷红强却常常“扑空”。结婚27年来,夫妻二人有23年处于异地状态。“在她眼里,旅客比我更重要。”在平坝南站从事运转工作的雷红强打趣地说。

2014年12月26日是令高云终生难忘的日子,贵州省最大高铁站贵阳北站和境内第一条高铁贵广高铁在当天正式投用,让处于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从此迈入高铁时代。时任贵阳北站客售车间副主任的高云成为同事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开站元老”。

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多彩黔行 与您同行”服务品牌、制定112项安全管理规定以及卡控措施、编写13万余字的《贵阳北客运工作细则》……尽管开站筹备阶段毫无高铁客运组织经验可循,高云却凭着一股子“牛劲”不断摸索,为如期顺利开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站8年来,贵阳北站动车开行对数从25趟增加至310余趟,日均发送旅客从3000余人次飙升至最高日发送近14万人次。在高云的带领下,贵阳北客售车间获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她本人也获得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只要还在岗位上工作一天,我就要为贵州高铁事业多尽一点力。”今年52岁的高云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