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鲁迅教我怎样去爱 2023年03月09日

谭征夫

读初中的时候,我还不知道鲁迅是谁,因为语文课本里“两报一刊”的文章居多,没有鲁迅的作品,也没有关于他的介绍。上了高中,课文里有了鲁迅的作品,我才知道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毛主席这样评价:“鲁迅的骨头最硬!”

记得课文里有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祝福》《阿Q正传》等篇,他的作品与别的作家不一样,尤其是与《半夜鸡叫》《艳阳天》《金光大道》这样的作品区别很大,更与当时强调“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原则截然不同,甚至没有一个正面人物,遑论英雄人物。对此,我真的不太理解。

刘和珍、杨德群等,都是那个时代的女英雄,但她们给我的印象相当模糊,没有李玉和、郭建光等样板戏里的形象那么鲜明突出,不免失望。祥林嫂是受害者,但爱碎碎念,而且还把血汗钱捐了门槛,逆来顺受,没有白毛女那样的愤怒和反抗,真是可怜。阿Q被砍头前画押,居然还懊恼自己圈画得不够圆,没有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那样大义凛然,太悲哀了。

虽然我对鲁迅的作品一知半解,但喜欢把他作品里的格言抄下来,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战斗正未有穷期,老谱将不断袭用”“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等,都是写作文的好句子。那时候写作文以大批判为主,除了引用毛主席语录外,便是鲁迅的格言了。鲁迅的格言全是点穴式的,具有战斗力和杀伤力,用来确实过瘾。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当了铁路工人之后,我逐渐喜欢上鲁迅的作品。感触最深的是他教我怎样去爱,令我受益匪浅。

鲁迅写的小说,大都集中在《彷徨》里。《伤逝》这篇小说,我一读就喜欢。那种欧化的句式和饱满激情的叙事态度,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天外来客。仅这一篇就让我觉得鲁迅特别可爱,让我觉得鲁迅的作品也有巴金《家》里的炽热和忧伤,不只是冷峻和讥讽。当然,喜欢《伤逝》还因为它写了爱情。那时候血气方刚,希望在小说里读到爱情,而《伤逝》把爱情的悲剧写得那么凄婉优美,使得我追求爱情时油然地想起小说里的许多句式和情节。

《两地书》是鲁迅和许广平的通信集。一位书友借给我看时,我不禁脸红心跳。我没有想到鲁迅这么一个文化巨人,和那么多“敌人”战斗的同时仍然儿女情长,仍然寸心柔肠。“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让我明白,卿卿我我并不影响一个人的伟大,爱情在伟人和凡人的生活中,都应该有位置。有《两地书》这样的爱情范本,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应该懂得爱、敢去爱的。

如果只从爱情这个角度去看鲁迅,那就狭隘了、浅薄了。鲁迅的爱是大爱,爱祖国、爱人民,爱所有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而奋斗的仁人志士。当年他去日本留学,是学医的,而且对老师十分尊敬,这可以从《藤野先生》中看得出来。可当年的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且大多数国人麻木、愚昧、盲从,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觉得,医学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疾病,不能解除精神上的疾病,于是弃医从文,以爱察今,以心为文,启民智、激斗志。

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等,无一不让人看到他的拳拳赤子心。他的《狂人日记》,痛切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他的《药》,沉重地写下了吃“血馒头”的麻木和悲哀;他的《眉间尺》,深刻地描述了“眉间尺”的抗争和壮烈。他的散文,既有饱满的热情和壮阔的气象,也有奇美的想象和个人的气势,打动了许多人的心。他的杂文,直指社会病灶,讥讽鞭笞、犀利尖锐,令丑恶者忌惮,让良善者解气,因而被誉为“匕首和投枪”。凡此种种,都源于他的大爱无疆,源于他的铮铮硬骨。所以,鲁迅伟大。

鲁迅逝世,影响巨大。出殡那天,为鲁迅扶灵的是宋庆龄、蔡元培、巴金等泰斗级人物。他的灵柩上覆盖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确实当之无愧。鲁迅的人格和性情都反映在他的作品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对鲁迅的崇拜已经融入我的生活。我待人处事,都从爱出发,都从善启程。我尊称鲁迅为“先生”,是因为他永远是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