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云上丹寨 2023年10月10日

蒲敏

这世间诸多美好的事物中,云上丹寨应是其中之一。

近三个小时的车程,难免令人乏累。但一路景色甚好,山势起伏,乔木与灌木繁盛葱郁,柔缓了凌厉的山势。忽闻车上女伴大呼:“到了!快看那个标志性的鸟笼。”

抬目远眺,一个硕大的鸟笼造型建筑矗立在山巅。这座直径18米、高达19.2米的鸟笼采用钢筋水泥结构,立在静谧的浅蓝天空和深绿色系的山峦间,高速路上的车水马龙似与它毫不相干,它兀自成为苍茫天地中一道独立惊艳的风景线,极动人。时光也仿佛被这巨大的鸟笼缓缓封存,就此衍生出了一种生根的踏实感。

得见岭端巨大鸟笼上所铸“云上丹寨”四个描红大字,我不由在心底暗暗赞叹,“云上”二字用得真好。岁月荏苒,白云苍狗,时光于云上静静流动。远远隔山望去,榴花正好,一路绵延。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丹寨万达小镇。小镇充溢着古朴、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杂居其间的苗侗同胞以独特的锦鸡舞、芒筒芦笙舞、板凳舞等民间传统舞蹈而出名,此外,蜡染、古法造纸、刺绣等工艺独秀一方。

徜徉在小镇上,街道上充斥着各种花草、树木的气息,空气中多了一些水灵的味道。这独特的嗅觉感受似乎自带一种识别度极高的情景模式,以至于我们返程后每每不经意间想到丹寨,我总能在一片混沌记忆中忆起一种不可思议的丰润芬芳,果真叫人念念不忘。

阳光下的鼓楼庄严华丽,是侗族独具风格的建筑。13层高的鼓楼飞阁垂檐层层而上,瓦檐上或彩绘、或雕刻山水、龙凤等图案,云腾雾绕,五彩缤纷。鼓楼下端呈方形,四周设置长凳,是苗侗同胞劳作之余休闲娱乐场所。若逢年节,寨中男女老少必会聚集一堂,吹奏芦笙,对歌作乐。

行过鼓楼,再走一段,便到了锦鸡广场。据说这里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苗族的锦鸡舞,因此广场地面上的纹样也提取了锦鸡旗上的纹路和元素,而周边的皮鼓和阙楼上同样绘有锦鸡图案。

锦鸡是苗族同胞的文化图腾,师法锦鸡形态的舞蹈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每逢“吃新节”、跳月、苗年以及重大祭祀活动,锦鸡舞都是重要的表演项目。在芒筒芦笙伴奏下,头戴银饰、身着艳丽服饰的苗族妇女双臂下垂,两掌外翘,双脚按铜鼓的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舞者步履轻盈,形似锦鸡翘尾,寓意凤凰来仪、祥瑞征兆,更体现了苗族儿女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

游历小镇还有一个必备项目,那就是参观非遗文化。故而我们这次观览了蜡染小院。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苗人自古便崇拜天地日月、枫木、蝴蝶等自然之物,因此苗族妇女称蜡染为“画花”,最初的“花”亦是苗人敬献于神灵的虔诚。按《清一统志》记述,其技法为:“花苗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后染之,既染,去蜡则花见,饰袖以锦。”清人刘韫良《苗族杂咏》曾赋“满襟蜡绘花纹巧,染就花纹当绣裳”之句赞叹苗族女性蜡染绘织的精湛手艺。依照苗族习俗,所有族内女性自幼必须习学此项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那一方蓝底白花的素简之美传承至今,终焕新彩。

除去蜡染,丹寨石桥苗族的古法造纸和编制鸟笼都被列入了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来到丹寨,不仅可以看到造纸和鸟笼编制的全过程,如有兴趣,观者还可现场亲自动手体验。

一路停停走走,恰逢假日,有些店面柴扉未开,门外惊现共享单车的身影,在一派民族风情中极为惹眼。

长久以来,在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的诠释里,“风情”似乎永远充满着鲜活的故事感和丰沛的生命体验;它也总是与“灵性”和“自由”联系在一起,与人息息相关,具有随物赋形的智慧内核。在丹寨,或许所有描述的语言都远不如亲自用脚步丈量时间的跨度来得直抵人心。又或者,可以在诸般风情中暂且撇下许多生活旁生的枝节,只用心领略当一缕阳光从“风情”的建筑间隙落下,于光影渊蔽间投射出的无数可能,所有的人生况味便都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