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嘉茜
鼓浪屿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游人纷至沓来、摩肩接踵。我属于凡事慢半拍或缓一步的那类人,于是上岛后,眼随心动,慢慢地走,悠哉地看,给内心这个容器盛入愿意装且装得下的东西,做一个“慢游”者便足矣。
岛上,最初让我颇感兴趣的,不是古墅建筑群的静谧和雅致,也不是鱼翔浅底或鹰击长空的海的壮观,而是一幢建筑物的阳台上枝蔓垂悬着的白色三角梅。
在我生活过10余年的西昌,举目皆是开得灿烂炫目的三角梅,以红、紫两色为主。开白色花朵的三角梅,我确实第一次见。西昌、厦门,相距千里之遥的两座城和两地不同品种的三角梅,在我脑海里来了一场漫不经心的约会。
经过七弯八拐,我来到了一株古榕树前,本身已经很慢的脚步了,它诱惑着我滞步不前。只见参天的古榕,须发盈天,气根像一道道瀑布自天空倾泻而来,发现早有好事者将细细的根须编成小辫。我偷偷地拽了拽小辫、扯了扯“胡须”,突然间有了泯灭的童心出走归来的喜悦。
往四十四桥去的方向上,有一垛据说是鼓浪石砌成的墙,只见一只蜗牛背着贝壳状的壳,附在墙上慢慢地爬啊爬。我再次放慢了脚步,随行的朋友戏谑说,“遇到同类伙伴啦,就好好谈谈吧”。说完,他跟着一拨游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我掏出手机,给这只小蜗牛留下了一张照片。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照此一说,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生灵。无论是哪里的蜗牛,“慢”都是它们共有的生存状态。我亦如蜗牛,适合在鼓浪屿做一位慢慢行走的过客。
午时的钟摆已抵达预设的方位,而我还流连在四十四桥。桥身凌驾于海面,曲折迂回却一路向远;观鱼台直面大海,任海风搅动着风帆,逐浪翩然;渡月亭高束于覆鼎岩之侧,接天光云影,蔚为壮观。
慢行于鼓浪屿,我的眼睛相当于一台照相机的镜头,这一次虽把诸多的景点都框在了其中,但获取的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若要问我在鼓浪屿看到了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美景,也许除了四十四桥之外,我真答不上来。因为一路上的慢,在有限的时间内,我无法走完、看完所有的景点。又因为心里的慢,我还来不及把看到的景致细细思索一遍,然后放在记忆库里。若将我与其他游客对比,我自是行囊空空。然而,仿佛有一丛丛三角梅在我眼前浮现,一只小蜗牛已爬过了一米之远,四十四桥伫立在海面,从我内心涌上的词无法完整地描述所见所思以及更加深邃的内涵。
不知不觉中,晚照已从天际间斜飘至海面,海水泛起一浪高过一浪的金色,鼓浪屿矗立于金色海岸,我的脚步有如灌了铅一样沉,也更慢了。
然而,迟早都得向鼓浪屿说声再见。离岸时,我忍不住频繁回头张望,鼓浪屿这颗海上明珠,她的一花一草都令人不舍。
漫步鼓浪屿,却没有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不过这并无一丝丝的遗憾,相反,为我下次再来留下了一章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