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孟
橘树的一季轮回中有两次盛大隆重的时刻。
一次是开花的时候。别看那花儿白白小小不起眼,每到四月春意浓时,与之相应的是浓郁的香气。那香味儿比秋天满街的桂花还要再浓上几度,若是不知橘树具体长在哪个角落,有意循香而去,兴许就能找到。比起这香味儿,橘树“本尊”就很平凡啦:椭圆的绿叶子,枝条上还有刺儿,枝干也不粗壮,瘦瘦小小地聚在一起。凑近一看,树牌上还挂了这一品种的名字——“香泡”,真是贴切。橘类的花香,包括柚子、柑橙,花开时总是如此高调,在春花里外形虽不算美,却以自己的方式让过客无法忽视。
第二次是结果子的时候。晚秋初冬,路边院子里的橘树上挂满了圆乎乎黄绿色的果子,一个挨着一个,光滑饱满。“硕果累累”原来就是这个意思呀!会令人发出这样的惊叹。屈原的《橘颂》里说:“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那青黄饱满的颜色,在秋光辉映下确实是绚烂若彩霞。精纯洁白的外皮内皮层层保护着甜美的果肉,像守护着心中的“道”。屈原认为橘树的“道”是受命不迁、固守南国,是独立清醒于世、不同流合污,是清心自慎、秉德无私,让自己的品行与天地一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种“道”。
蒲松龄也在《聊斋志异》里讲过一个关于橘树的小故事。道士送了一盆小橘树给刘县令,县令嫌太小,转而赠给女儿。六七岁的小刘很是喜爱呵护,父亲离任时她舍不下橘树,坚持让家人将其移栽到院子宽阔处才肯走。后来小刘嫁人了,丈夫庄氏也到其父曾经就任的地方当县令。没想到她心心念念的橘树长得很好,“已十围,实累累以千计。”橘树用硕果累累报答她的知遇之恩。只是人们告诉她一件奇怪的事:刘县令离任这么多年此树从未结果,这是第一次结果。而小刘夫妻呆在这里的每一年,橘树都是“繁实不懈”,只到了第四年,“憔悴无少华”,小刘于是知道丈夫要离任此地了。果不其然。
故事很短,原文读来却很感人。一棵橘树用累累硕果来表达它强烈的情义。万物有情,人更当如此。小刘也一定是一位充满爱与善意的姑娘,长大后也并未忘却幼时关爱的橘树,知道丈夫要去故地做县令,因为要见橘树这位“故友”而“心中大喜”,是一种知己之间的“双向奔赴”。
橘树在蜀地很常见,价格也很便宜。彝族新年前后,回娘家的女儿背篓里除了肉,也会捎些这时节市场上最常见的水果——橘子。
记得今夏很热的时候,因为记挂一件烦心事儿徒步许久,烈日下四处无遮挡,终于看到一棵树,站在树下避暑继续想那个问题。也许是这一刻荫凉宁静,心里舒坦多了,抬头一看,是一棵无人打理的“野生”橘树。彼时花已谢,树看起来瘦小。当此时节,它是否也是青黄圆果挂满枝,正展示着这一季橘树的盛大隆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