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世坤 通讯员 孙欢 任巧珍
3月29日,团结村站装车739车,刷新历史纪录;4月3日、7日分别卸车1088车、1118车,连创历史新高。运输指标的每一次刷新,都意味着运输效率和效益的攀升。
内部主动求变
实现高效协作
开对“药方子”,才能见到“好疗效”。
3月底,在货运改革过渡期,团结村站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主动求变。他们把变的切入点放在思想上,以“没有装不了的车、没有卸不了的货”的决心解决“观念瓶颈”;又将变的发力点落到现场实际中,以“点线呼应、作业匹配”解决“结构瓶颈”,以“步调一致、踩上鼓点”解决“协调瓶颈”,以“设备更新、货场扩能”解决“运能瓶颈”,以“精细组织、合理分工”解决“动力瓶颈”,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
在此基础上,该站抓住卸车组织这个“衣领子”,坚持“以卸保装、以卸促装”的工作思路,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输方案、优化作业组织等8个方面破解卸车难题。
经过充分调研,该站把目光聚焦在货装、行车组织的协调联动机制上。
“管理人员、大班长需督促作业人员及时出务,认真盯控调车动态,并配合车站值班员做好换挂人员安排,提升取送、换挂作业效率。”4月1日,在提高运输效能专项研讨分析会上,该站班子成员就这样的工作流程达成一致。
在货装方面,该站根据货物到达量、作业线路、作业方式等情况科学划分货运功能区,并结合卸车线容车数、作业品类、劳动力和机械配置情况,核定基础作业时间和一批作业时间标准,同时针对集装箱、钢材、整车等货物,分线、分品名制定具体作业时间标准。
此外,该站以调度阶段计划为基础,总结梳理形成了《装卸车标准作业时间》《装卸车效率考核办法》等制度,结合装卸班组数量、作业轮次等动态限定每条货物线最长作业时间,精准压缩车辆在货物线停留时间。
内外联动求效
实现互利共赢
搭好“联通桥”,才能构筑“高速路”。
从近期数据来看,该站到达货物品类主要为钢铁、粮食、集装箱等,其中集装箱占比约80%。由此可见,集装箱的装卸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车站的装卸效率。
为优化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精准掌握卸车作业进度,该站在全路率先实行货调进驻中心站合署办公模式,为高质量完成货运阶段计划编制和兑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建立卸车效率分析机制,定期对影响卸车效率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夜间卸车效率低下的问题,该站从管理角度找问题、查原因,建立路内路外联动机制,完善卸车联系协调机制、卸车预报机制、卸车组织盯控机制,实现卸车管理制度化。
此外,该站成立“4+5”专班,每日梳理掌握重车积压和卸车组织情况,畅通信息渠道,及时解决影响卸车效率的问题,最大限度避免能力空耗,做到“天天抓、日日控”。
据了解,该站还深入企业宣传作业线环境、到达车及股道、存车数、货位等情况,及时召开路企座谈会,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在保证货物“大进大出”的同时实现了运量增长。
上下互动求质
实现齐抓共管
善弹“合奏曲”,才能共下“大棋局”。
该站从提升调度指挥能力着手,通过建立上下互动机制,加强与集团公司调度所及兴隆场车站调度车间、值班员之间的协调沟通,及时反馈每日6时、18时装卸车数据,精准掌握货场装卸情况,提前做好装卸车准备;利用生产对接会及时汇总生产组织情况,针对装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确保装卸车组织有保障、能落实。
“难点就是焦点,大局就是使命,部署就是命令。”近期,面对持续高位的到达车流,“大局”“挖潜”等字眼频频在该站领导班子成员口中传递。该站牢牢抓住加速货区货位周转利用这一关键点,与地方政府沟通联系,有效缓解货场外车流拥堵情况。同时,积极与兴隆场车站有关部门对接,推动催搬工作落地见效。
为实现阶段计划的编制与兑现,该站畅通货调、调度车间枢纽站调、枢纽行调等岗位之间的沟通渠道,以装卸作业时间标准为依据,落实货物线作业“打铃”制度,编制货运阶段计划,进一步压缩待上位、待取、待发时间。
此外,该站还从优化调车计划、提升调车动力等方面强化装卸车组织,以达到“快装、快卸、快取、快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