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毅 通讯员 王萌
3月31日,地处乌蒙山腹地的六盘水春寒料峭、寒风凛冽。贵阳车辆段客列检所工长张英杰再次摸了摸那把已然“包浆”的检点锤,清点了摄像手电筒、风压表等。之后,他来到会议室,把椅子逐一挪了挪,摆放得非常规整,摘下“先进班组”的荣誉牌匾,用抹布细细地擦拭了一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六盘水站上下行TVDS探测站对通过列车实现全覆盖动态检查后,张英杰与同事们心里都明白,他们所在班组即将“解散”。自3月上旬正式接到撤销六盘水客列检所的通知以来,张英杰内心这段时间五味杂陈,多年间的工作场景一幕幕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对这个坚守了22年的工作场所充满了眷恋——
那是一个寻常的傍晚,值班员王小林正在值守,班组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师傅突然呕吐并伴有抽搐。年轻的王小林顿时慌了神,赶紧拨打电话给张英杰。刚下班到家的张英杰蹬上鞋就往单位跑,搀起老师傅赶紧送医院。这位老师傅的亲属都在外地,张英杰忙前跑后,为他代办了入院治疗的所有手续,精心看护直至次日老师傅家人赶到医院。就在前些天,大家去看望这位老师傅时还打趣张英杰为了救人鞋带都没顾得上系好。回想起此事,张英杰仍心有余悸。在张英杰心里,每天和这帮兄弟伙待在一起的时间比家里人长,个个都跟亲人一样,自己哪能不尽心。
雨,是六盘水客列检人常见的“伙伴”。走在雨水浸湿了的道砟上,稍不注意,崴脚的事时有发生。为了确保旅客列车正点运行,列检员们需要提前15分钟到达现场等待列车进站,随后冒着雨准确、细致地进行列车检查作业。由于列车站停时间较短,列检员在规范操作的同时需要加快速度。列车密集接发时,他们往往在雨里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雨水掺和着捂出来的汗水一起顺着雨衣向下滑落。
班组的技术能手唐天义在一次冒雨作业中遇到了列车风管漏风的状况。“还有9分钟就要开车了,唐师傅请抓紧时间检查。”对讲里机传来王小林的催促声。雨水模糊了唐天义的视线,打湿了他的手套。唐天义目光坚定,安装新垫片一气呵成,很快通知司机再次充风试验。试验顺利完成后,唐天义立即吐字清晰、嗓音沉稳地回复:“值班室,4道列车作业完毕,撤信号,通知调度可以正点开车。”
张英杰所在的客列检班组,从起初的30余人缩减到如今的10个人,从过去的四班倒改为三班倒,职工从20岁出头干到了现在的平均51岁。今年春节是张英杰和同事们在六盘水列检岗位的最后一个春节。他张罗着休班职工一起做年夜饭、贴窗花和春联,还在门口挂上了红灯笼。“在岗一天,我们就要负责一天,守好旅客安全出行防线,让旅客能过一个团圆、幸福年。”他举起盛满饮料的水杯说,“接下来,新的工作需要我们去适应,尽管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已不再年轻,但希望能通过努力跟上时代步伐,成为不掉队的一员。”
“就是,我们不孬!无论在哪里,一定加油好好干!”唐天义跟着举杯说。
细数这些年,从车轮、基础制动装置到车下各箱体配件,客列检所肩负着六盘水站到发列车机车换挂、列车走行部重点检查、及时排除危及行车安全的故障等重要任务。最繁忙的时候,他们单日作业检查列车达到60余列1000余辆。两人一组分别从列车两端检查至中部汇合,每天行走两三万步、弯腰逾百次。
作为贵阳车辆段管辖最远的异地班组,张英杰的队伍在很多职工心目中是公认的“过硬”班组,不仅“站、蹲、弯、提”等所需的体能过关,还精通“望、闻、问、切”的故障诊断技术。
近年来,他们目睹了检测设备的变化——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列车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等智能化检测设备陆续投用,能在列车高速行驶过程中快速捕捉到潜在隐患,为列车安全提供了更加高效、可靠的保障,人工列检正逐步淘汰成为历史,六盘水客列检所也将成为过去式。
连日来,张英杰和同事轮流到岗,配合做好物资清算、打包收纳、搬运工具等工作。新的一个月,他们将分流到其他站段或新岗位接受新的工作。手指摁住电源开关发出的“咔嚓”声,食堂、办公室、学习室的灯被张英杰一盏盏地熄灭掉。他一步三回头地迈出客列检所,最后依依不舍地锁上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