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上旬,集团公司领导人员提升政治能力培训班开始分批次进行。作为第一期培训班的学员,集团公司运输部主任徐大江随队前往上海开展实地学习调研,被上海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深震撼。此次学习让他对进一步提高运输工作质效、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问:此次上海之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海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辉煌历程,深刻诠释了“改革的勇气、创新的智慧、成事的激情”这一宝贵精神。
问:就当前运输工作而言,我们在“改革的勇气”方面存在哪些差距?
答:上海浦东的改革开放实践说明,改革的勇气是突破发展桎梏的关键钥匙。浦东在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引领下,办成了按照老办法一百年都办不成的事。
对照自身看,我们运输部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还有不足。比如车务系统内职工标准执行不严、干部职工素质亟待提升、技防物防水平较低等老大难问题如何破解?系统结合部中设备管理单位需求与运输组织目标不一致的矛盾、渝怀铁路客车因既有隧道限制造成粉尘污染的客观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知难而上的勇气是解决不了的,没有打破思维定势的决心是无法取得突破的。
问:能否举例说明,当前有哪些“思维定势”亟待突破?
答:比如,打破系统本位主义,借鉴兰州、上海等局集团公司好的经验,将集团公司车机联控辅助作业防护从既有施工维修提示拓展到应急处置、上道除冰扫雪等场景,分场景优化提示用语,实现全局大安全。
打破“一切围绕运输”的传统思维,在沪昆铁路客车上线安六高铁后,将“天窗”时段由19时30分至次日1时调整为6时至11时30分,在运输有条件的情况下为施工创造更好的条件,并将探伤车开行入图,每列平均检测线路234公里、较图定前提升75公里,劳动效率提升47%。
另外,在车务示范培训班中打破“你教我学”的传统模式,通过进行本站设备类型的接发列车及调车推演、本站生产系统亲自操作、本站安全生产职责亲自梳理、本站安全关键风险控制图亲自编制、AB角互换等实战培训,解决专业干部不专业的问题,同时通过职工日常学习清单化、集中培训实战化实现职工素质的真正提升。
问:如何理解“创新”在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答:创新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上海改革之初,创造性地争取到“自费改革”的政策,自己借外汇、自己还,有效解决了改革初期资金不足的困难。上海还开创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先河,把事权下放给街道,管理城市像绣花,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难题。
当下集团公司运输组织效率亟待提升,传统的运输模式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客货运需求;货运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市场竞争中灵活性不足;客运增长乏力,难以满足旅客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这些新成铁发展的“拦路虎”,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智慧来破解。
问:有哪些创新的具体思路?
答:一是优化运输组织模式。通过在车务站段推广实施运输生产集中组织模式,在集中点与物流中心合署办公,做到物流作业与运输组织的无缝衔接,组织跨多个技术站的成组成列装车,满足客户时限需求的同时有效提升运输组织效率。以全局具备日均装1万车、卸2万车能力为目标,梳理运输组织的薄弱环节,结合新线开通,持续推进畅通“2.0”工程,为货运市场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探索建好用好客运中心。实施列车运行图动态调整机制,用好客运大数据,灵活调整列车开行计划,提高客座率。如利用渝厦高铁开通,铺画成渝湘三地新通道贯通图,利用沪昆高铁提速开行大站直达动车,推广二季度新图开始试运行的动车整点开行。
三是探索建好用好货运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货运价格市场化浮动机制;打造点对点快速货物直达班列,减少运输环节,提高运输时效,增强在货运市场的竞争力;加强专用线服务保障,通过量价挂钩,在建设、运营中与企业深度合作,为企业量身定制物流解决方案,实现互利共赢。
问:在干事创业过程中,为何要强调“激情”二字?
答:这次学习,我对“开拓创新作为常态、没有激情一事无成”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上海与浙江合作在距宁波港80公里处,建成了上海自贸区的重要一环——洋山深水港。任何改革举措要取得实效,都需要保持一抓到底的韧劲和久久为功的定力。
回想广州动卧规划之初,兄弟局集团公司有难度,本着困难留给自己的原则,我们坚持把动卧开起来了,跨多局、难度更大的北京、上海动卧在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已经纳入三季度运行图,目前正在铺画中。
去年开始“横向联动、纵向延伸”的成都北站数字站区建设,完成站区42项功能开发,打通数据接口29项,搭建车站与工电供、机务、车辆、大机等单位交互功能,打造数字孪生安全管控平台,推动站区数智化转型。
用好国铁新政策,在去年建成18站105组道岔融雪装置的基础上,今年又积极协调确定15站71组道岔融雪装置落地。在2022年底开始的畅通“2.0”工程项目中,集团公司上下凭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提前两年在2023年实现了周时2.0以内、编组站办理车数突破2万辆的目标。
这种干事创业的激情,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