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勇
有些历史不能遗忘,有种精神必须传承。
作为“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诞生于73年前。当年铁路建设的全程参与者,已93岁耄耋之年的作家孙贻荪以总队参谋的独特视角,以散文的形式,用洋洋洒洒近20万字向我们讲述了那段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往事。这不仅是一位亲历者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座精神丰碑的当代重构,用孙贻荪自己的话说,“这不是我的自传,是13万筑路者的集体记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我们沿着这些文字铺就的铁轨回溯,那些即将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正化作永不褪色的星光,在薪火相传中照亮着新时代的征程。
细节是文艺作品的灵魂,在《回望“第一路”》中,作者特别注重细节的描写和运用。成渝铁路参建人数超过13万,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这部作品却没有宏大叙事,而是从军工第一总队参谋、西南铁路工程总队参谋这个微观视角来切入,通过各种细节彰显出特殊年代里军民战天斗地的火热激情,将精神蕴含于细节之中、细微之处。
新中国成立初期,巴蜀大地匪患横行,成渝铁路开工当月又爆发朝鲜战争。作者仅用“战士们扛着武器、挑着箢篼奔赴工地”“仰起头望高处,战士们身轻如燕飞檐走壁;低头看地上,钢枪闪闪发亮。枪口挨枪口斜立在地上,像一把撑开的钢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军队筑路时“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小细节,就呈现出特殊时代的特殊场景。
工地上,战士们夜里打着火把出工,许多战士虎口震裂出血,却没有人皱眉,更不说退下;享受师级退休待遇的“胡老革命”退而不休,主动申请到工地工作,哪怕给部队看大门都行;轧钢厂的工人不计报酬,废寝忘食;铺轨大队长为了安全运输铁轨,特意拜当地板车“老把式”为师,并身先士卒拉“中杠”……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织就了成渝铁路的经纬,展现出筑路人火热的激情。
这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真情叙事,作为非虚构文学作品,作者用回忆的方式叙述其参与修建成渝铁路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本真”叙事中展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成渝铁路的建设者也不例外。尽管条件艰苦,作者笔下呈现的却是以苦为乐的场景,作品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工典礼当晚,为了给部队壮行,会餐时给每人发了二两白酒。很多战士舍不得喝,小心地将酒倒进军用水壶里存着,拧紧壶盖后还用鼻子闻一闻看看是“走气”;会餐结束后举行联欢晚会,没有胭脂口红,大家就兴高采烈地把红纸打湿用来涂抹……
之前不知铁轨为何物的战士们,听说要铺轨时,都兴奋不已,争先恐后想为铺轨作贡献,觉得哪怕是打个下手也光荣,还说到老回忆这段往事时,“也好捋着胡子对儿孙说,修成渝铁路好多人抬着钢轨喊号子‘可威风可威风’”。多好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啊,展现了独特的年代印记,也让该书具有了独特的史料价值。
《回望“第一路”》以成渝铁路建设推进时间为轴,沿着开工动员到竣工通车这条时间线,塑造了从军人到民工、从将军到士兵再到普通群众的鲜活人物群像。
战士们悄悄打着火把上工地加夜班,团长只得安排警卫排在路上布岗哨进行拦阻;夏日铺铁轨时,即便是太阳下的铁轨能点燃香烟,汗水落在铁轨上立马化为蒸汽,工人们都没有半点退缩的念头;一位上了年纪的婆婆坐着“鸡公车”来到工地上,将她当姑娘学做针线时就开始一年做一双、准备当“传家宝”的鞋垫,赠送给了解放军;还有群众将“寿木”无偿捐出,作了枕木……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铁轨延伸处,皆是丰碑。”
《回望“第一路”》带读者再次重温了那段光辉历史。让我们沐着那些战天斗地的激情和精神,迎着朝阳,沿着铁轨,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