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伏小浩 张海涛
5月6日凌晨,宝成铁路347公里562米处回龙河大桥施工现场灯火通明。成都工务大修段重庆桥路车间数十名施工人员正与时间赛跑,他们要在主汛期到来前完成桥梁基础冲刷整治工程。
回龙河大桥位于宝成铁路广元南至走马岭区间,其墩身为浆砌片石结构,因常年受洪水冲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面对即将到来的主汛期,该车间通过“两班倒”作业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节点目标,为后续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
节点提前的背后,是无数次的方案优化和技术攻关。
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和严格的工艺要求,该车间反复研究论证、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改进工艺工法,首次尝试在回龙河上搭建综合型作业平台。
相较于传统筑岛围堰方式,搭建综合型作业平台不仅确保水域船只通航能力不受影响,还减少了土方回填量、保护了水域生态环境。此外,这种作业方式使得大型机械在桥上作业成为可能,且施工过程不再受水位制约,大大缩短了工期,提升了劳动安全系数。
“技术突破没有捷径,破解水下施工困局靠的是无数次的试验分析和所有职工的齐心协力。”施工负责人龙泊丞说,“这是我们首次在河流环境中开展挡护、栈桥、桩基等多工序立体化施工,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
为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龙泊丞带领施工团队不断摸索、反复试验,从材料选择到施工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面对河水流速快、河道地质松软等困难,该车间在首座钢栈桥建设中创新采用了“钢管桩+贝雷梁”的模块化拼装方式——通过U型螺栓将每块桥面板和贝雷片固定,并在栈桥侧设立高1.2米、间距1.5米的立柱与桥面栓接或焊接,形成稳定可靠的支撑体系。
“这种模块化拼装方式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首座钢栈桥仅用17天完成架设并通过验收,为下游钢栈桥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龙泊丞说。
此次施工中,最核心的技术当属水下咬合桩工艺。据悉,水下咬合桩工艺是一种特殊的桩基施工技术,主要用于构筑防渗墙和支护结构,对桩体垂直度要求极高,其精度控制直接关系挡护结构的稳定性。
实际操作过程中,该车间充分利用旋转液压装置,采用一边旋转一边压入钢套管的模式,确保钢套管前端始终领先挖掘面250厘米以上,形成“瓶塞效应”,有效阻止了素桩中的超缓凝混凝土过快流入,降低了钢套管与土层之间的摩擦阻力。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向钢套管内注水,使管内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借助水位差压力有效防止了“流砂”“管涌”现象发生,成功破解了传统工艺中容易出现的渗漏难题。
截至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总进度的60%,已完成的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