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闸把虽小,重逾千斤” ——记全国劳动模范、贵阳机务段动车运用车间指导司机王昌利 2025年05月13日

本报记者 刘晓  通讯员 郑尉

在贵州层峦叠嶂的群山间,一列列动车如银色丝带穿行而过,将曾经闭塞的村寨与繁华都市紧密相连。贵阳机务段动车运用车间指导司机王昌利——37年扎根铁路一线,手握闸把安全行车1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7圈半,他像一颗永不松动的道钉,将自己铆进中国高铁奔腾向前的钢轨之间。

从内燃机车的轰鸣到“复兴号”动车组的破风疾驰,从川黔铁路的曲折萦绕到贵广高铁的跨江穿隧,这位“全能司机”参与了12条新线的联调联试,用半生光阴在黔贵大地上以匠心创造不凡。

践初心——

逐梦高铁 驶出大山赴大海

1988年,16岁的王昌利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进入机务段从内燃机车学员起步。王昌利回忆:“那时的内燃机车不仅脏,噪音还大,出车回来衣服上都是油腻腻、黑乎乎的。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开火车’的热爱。”

为了尽快熟悉业务,王昌利把《技规》《行规》当成贴身物品,一有空便看几眼、读几遍,边干边学、边学边积累。在考取内燃机车驾驶证后,他开始自学SS1型电力机车知识。3年后,川黔铁路完成电气化改造,他也顺利拿到了电力机车驾驶资格。

1995年,王昌利接手了风靡一时的SS3型电力机车。此前的贵州山区铁路线上,内燃机车上坡时只能以20公里的时速缓缓前行,如同负重攀登。而电力机车的到来,让列车速度大幅提升。“那一刻,终于有了在铁轨上驰骋的感觉。”王昌利记忆犹新。

2008年,电视里高速动车组飞驰的画面让王昌利目瞪口呆:“居然还有跑得这么快的火车!”常年穿梭在蜿蜒的山间铁道,他无数次望着窗外的群山,内心既期待又忐忑:“贵州什么时候才能开通高铁?我还能开上动车吗?”这份渴望如同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他深知,那将是与普速列车完全不同的“速度时代”。

“与其等待,不如主动争取。”不甘于现状的王昌利,毅然决定向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

2013年,贵阳机务段选拔首批动车司机。年过四十的王昌利果断报名,面对陌生的操作界面和数字化控制系统,这位“老师傅”化身“小学生”,每天睡前,他要把CRH2A型动车组操纵台仪表设备功能默记半小时。最终,他如愿跻身贵州首批动车司机行列。

2014年,贵州首条高铁贵广高铁进入联调联试阶段。面对全新的动车组设备和沿线复杂的地貌,42岁的王昌利和团队驻扎在试验车上。他白天跟车记录数据,晚上在宿舍里整理出上百处关键风险点,反复验证坡道停车方案调整控速曲线。

2014年12月26日,历史的镜头对准贵阳北站发出的D211次列车。作为首发司机,王昌利第一个将动车开进了侗乡苗寨,开出了贵州。3500多万贵州人民实现了“高铁梦”,这一天是王昌利作为“贵州人”的大日子,也是他成为动车司机的重要一刻。

而后的十余年间,面对新机型,他“啃”书本、“磨”师傅、“跑”线路,硬是将SS3型、SS7型等5种电力机车和8种ATP、21种车型的动车组的操纵技术烂熟于心。他参与了贵州境内12条新线的联调联试,均实现“零事故”开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贵州高铁第一人”。

铸匠心——

毫厘之间 护航安全与速度

动车司机的责任,不仅在于速度,更在于对安全的极致把控。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动车组,他跨越了三代铁路驾驶技术的鸿沟。堆在柜子里的三十多本行车笔记见证了他从“小学员”到“大车”的蜕变,也组成了他的“驾驶秘笈”。

早年间,王昌利在川黔铁路担当旅客列车牵引任务。针对川黔铁路曲线半径小、坡道大、变坡点多的特点,他琢磨每一次操纵、每一个细节,反复校验机车挂头、列车启动、途中调速、进站停车、坡道停车起车等各个环节,从中总结出一套针对川黔铁路旅客列车平稳操纵的“防伤三看法”和“防止列车断钩操纵法”。这也成为山区铁路安全行车的“宝典”,在机车乘务员队伍中沿用至今。

2017年12月,“复兴号”动车组首次在西南地区开行,王昌利成为西南地区首批驾驶“复兴号”动车组的司机。面对时速350公里的“纯中国血统”CR400BF型标准动车组列车,他从容自信:“每一次驾驶都是满满的自豪感!”

同一年,为提升高铁行车安全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指挥处置能力,贵阳机务段成立“110信息台”。王昌利主动请缨担任技术指导,全程参与其中,他说:“知识是需要共享的,我希望把我自己所学和现场经验传递给更多的动车司机。”

“人在台中坐,故障千里除”。今年2月1日,正值大年初四,D1727次列车在成贵高铁突发信号突变故障,ATP紧急制动。面对罕见故障,年轻司机慌了阵脚。王昌利通过EOAS实时监测锁定轨道电路红光带故障,迅速指导值乘司机向调度汇报异常情况,并建议采用目视行车模式。司机按照规定申请获批后,顺利启用该模式驾驶,大幅缩短停车时间,保障了运输秩序。

“这个必须得反应快,故障出现,司机多多少少都会紧张,思路就会不清晰,所以司机打电话过来,我们就对他进行技术上的支持。各种情况我们都遇到过,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儿。”王昌利说。

每逢节假日和春运大考等关键时期,王昌利都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舍“小家”为“大家”,坐镇信息台、决胜千里外,对每一趟发生故障或非正常情况的动车组进行应急处置指导,及时对动车司机给予技术支持。他梳理出200余项非正常情况处置案例,累计指导处置故障4.9万件,防止事故150余起,保障了高峰期日均844趟旅客列车的安全。

今年“五一”假期运输期间,王昌利日均监控750趟列车,用“隔屏护航”保障千万旅客平安。

砺恒心——

薪火相传 倾囊相授育英才

“五一”前夕,在人民大会堂,王昌利近距离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星火燎原”的使命感在胸中激荡。

在贵阳机务段,每周二的“劳模大讲堂”雷打不动。讲授非正常情况的应急处置时,王昌利会细致梳理汇总多种常见故障场景,并实时更新应急处置预案,结合作业指导书绘制各场景应急处置流程图,明确作业标准,引导大家拓展思路。7年来,累计6000余人次聆听他授课。

面对年轻司机,王昌利倾囊相授:“动车组反应时间比普速列车快很多,所以说规章就是纪律!”同在信息台工作的徒弟刘月宁回忆:“师父总说,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代代铁路人的接力。”

深耕动车领域十年来,王昌利牵头编制了《动车所调车作业指导书》《地勤司机作业指导书》《列控车载设备操作提示卡》及各种车型不同场景下的《关键作业卡控表》等行车资料,让作业标准执行更彻底、操作流程更规范、风险卡控更有力。

贵阳机务段动车运用车间的楼梯间、过道上展示着贵州高铁发展的重要时刻,王昌利则是每一张照片的亲历者。细数这些场面,他滔滔不绝:“这几条线我都跑过,贵广高铁开通第二年沪昆高铁开通,渝贵铁路我也是首发司机,成贵高铁连通贵广高铁,贵阳地区就成为‘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一个重要枢纽。安六高铁连通了六盘水,贵阳环线铁路把贵阳周边全部连起来。2023年开通的贵南高铁最高时速350公里,这个最快!还有盘兴高铁预计今年底开通。”

随着黔贵大地高铁版图越织越密,王昌利的同事也从十年前的50多人逐步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人,日常驾驶700多趟列车。

工作37年的王昌利先后获得集团公司“十佳司机”、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如今,尽管岗位发生了变化,为了及时掌握线路情况,王昌利每个月仍会驾驶几趟列车。

“还有两年退休了,还是特别怀念当司机的日子。前段时间,‘复兴号’动车组实验速度能达到每小时450公里,看着高铁成为我们国家靓丽的名片,我心里特别高兴。”王昌利说,现在,他的愿望就是帮助新生代司机继续脚踏实地往前走,开好每一趟车,保证每一天的安全。在他看来,速度的提升也代表着动车司机肩上的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正如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闸把虽小,重逾千斤。”

图为王昌利。记者 张志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