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浩
火热的七月,烈日炙烤大地。7月6日14时许,成都北编组站的地表温度达到61摄氏度,热浪在编组场内翻滚、流动,让在编组场内穿梭不停对列车进行技术检查作业的成都北车辆段货车检车员如身处火炉一般。
成都北编组站平均每天编组运行铁路货车近2万辆,每一辆车都需要经过检车员精检细修。无论刮风下雨、酷热严寒,他们都从未停下脚步。
检车员每检查一列车,需要走行1公里,其间,还需不停地探身、弯腰、钻车、敲击数百次。即使在严冬,检查完一列车,后背也会被汗水浸湿,更不用说在高温下作业了。最近一段时间,检车员的黄马褂每天都要被汗水浸透十几遍,晾干后的衣服摸起来能够明显感觉有晶体的颗粒感。
“虽然天气炎热,但我们检查列车的技术标准一点也不能降,特别是即将举办成都大运会,安全不能有任何闪失。”15时许,正在现场抽查列车作业质量的该段成都北下行运用车间工长周永刚,叮嘱着在热浪中整备中欧班列的朝鲁孟等4名检车员。
中欧班列的技术作业标准相较普通货物列车要“高一档、严一格”,并且基本所有车辆都是铁路平车,车体非常低,离钢轨只有不到50厘米的距离,有的甚至更低,钻车检查车辆底部十分困难。
“太热了,每次俯身检查平车车体中部,由于太靠近钢轨和道砟石,能明显感到发烫。汗水滴落在钢轨上,不到一秒钟就消失了!”来自内蒙古的检车员朝鲁孟一边用手臂擦着汗一边说。
刚入路1年的青工周文博是第一次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进行检车作业,尽管脸颊已热得通红,但他依旧紧紧攥着手中的检车锤,耐心地检查着每一辆车。他年龄虽小,可责任心一点也不比老师傅差。周文博说:“我还在学校念书时就知道中欧班列是我们国家的‘金字招牌’,虽然天气很热,但我必须认真检查,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车辆故障,一定要维护好中欧班列这个‘金字招牌’。”
高温持续,一列列货物列车在编组站进进出出,周永刚和朝鲁孟、周文博等职工仍在热浪中“翩翩起舞”,似乎一点也不觉得累,只是他们的黄马褂早已与后背紧紧贴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