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3年10月04日

@Cc

读书的时候看《少年先锋报》,当兵的时候看《前进报》,工作之后看《西南铁道报》, 变的是报名,不变的是陪伴。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既是新工的启蒙,也是老师傅的传承。祝愿《西南铁道报》在传承中走得更远,在创新中闪耀光芒。

@苹苹

我与西铁报的故事开始于2021年,那一年我刚入路,因为一篇《主动作为破困境》的图文让我认识了西铁报。渐渐地,我在前辈的引领下不断给西铁报写稿、投稿,每天工作之余就爱打开《西南铁道报》学习优秀通讯员们发表的各类稿件,感受不同岗位铁路人的故事。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想要用镜头、用文字去记录最真实、最有温度的铁路一线故事,去传播一线声音。

@撕夜

从20岁工作至今,已陪伴西南铁路共度30年,一家三代铁路人,从我的父亲到我的女儿,我们共同见证西南铁路70年的辉煌历程。想起女儿的作品第一次登上《西南铁道报》,她的激动开心也感染了我,让我这个已快退休不沾笔墨的母亲,也关注上了这份报纸,空闲时间总喜欢点开西铁报网页版看看有没有女儿的作品,看着女儿上稿,我也为她感到骄傲自豪。未来,希望我的女儿越来越好,也希望西南铁路越来越好。

@遂宁工务段李欣宇

记得第一次读西铁报还是我入路那年,那是2015年的一个傍晚,在工区闲来无事,便四处转悠,走到工区库房,发现椅子上的一捆报纸,便随手一翻,读了几篇新闻,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叫: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当时读完便打算自己也写几篇来投稿,然而那时的笔力确实有限,未能如愿上稿。直到2018年,我拍摄的一张防断演练照片终于被选用,我心中的激动甚至高于拿到第一份工资。我迫不及待地拍照截图,将“作品”发到家庭群、朋友圈,用一句东北话讲“嘚瑟嘚瑟”,纯纯的显眼包。接着,我便对摄影萌生了兴趣。2019年,第一次文字稿件刊登在西铁报,2021年第一次在一版上稿……

一次机缘巧合,我看到了一张上个世纪的西铁报存档,那时还叫《重庆铁道》。泛黄的纸面上有些文字还是繁体字,读着当时的新闻,瞬间有种被拉入那个年代的感觉,看着一张一张黑白照片,似乎自己身上的血液跟着翻腾起来,难道这是传承的记忆么?我内心与自己玩笑道。

时至今日,西铁报早已经成为了我每日必看的读物,在阅读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我找到了我擅长的东西,也让我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

我想,这便是西铁报对于每一位普通职工的意义吧,阅报,阅己,阅人,阅事。

@DOVE

人生第一笔稿费来自《西南铁道报》,虽然钱不多,但是收获了满满的信心。

相信你所热爱的事物吧,坚持做下去,它终将带你去到你想去的地方。别担忧,别迷茫,一旦你开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内心就将获得巨大的安全感。愿西铁报越办越好,也愿我们越来越好。

@Zero

还记得第一篇登上《西南铁道报》的稿子是一篇写给妈妈的散文。那是我来到贵州的第三个年头,在临近母亲节时有感而发,写下了一些心里话,在推送给段团委后,没多久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稿子在《西南铁道报》发表了!这对喜欢写文章的我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啊。后来,我开始多写多投,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我也去到了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岗位,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自此,我写的稿件经常在西铁报发表,有幸也有几篇获得过优秀稿件。每周二、周四、周六早上,一醒来就查看西铁报网页版已成为我的习惯,通过西铁报,了解集团公司时政要闻,看干部职工精神面貌,读内涵丰富的散文诗歌,赏拍摄水平高超的摄影作品——纸媒的魅力可能正在于此,纸张上烙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字符,更是一群鲜活的人、一些振奋的事,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和严谨认真的记录。《西南铁道报》,我想纵然时光流逝,但你永远充满活力。

@孑孓

入路的第二年,我的作品第一次在《西南铁道报》发表,那一刻,我犹如握住了一只温暖的手,从此,与这份报纸再不能分离。

文字,是我对世间最深情的告白。六年来,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新入路青工成长为一名宣传干事,一路风雨,坚韧不拔地朝文学的圣殿进发,而擂鼓助威者,莫过于《西南铁道报》。随着媒体融合发展,如今的《西南铁道报》内容更丰富、传播方式多样化:鼠标一点,就能在电脑上轻松阅读;手指一动,就能在手机上尽情浏览。我将进一步精读《西南铁道报》,用好《西南铁道报》,像《西南铁道报》教会我们的那样,扎根基层、深入一线,不断活化宣传方式,持续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激励干部职工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美诗篇。

@照片管理员

我在学校学习了摄影,入路后越发喜欢拍照,记录生活。我用自己的实习工资买了第一个入门相机,到了工区后就用相机记录点点滴滴,记录大家在工区工作生活的身影。

我在西铁报发表的第一幅作品是一张作业场景图,当看到图片被采用后激动不已。后来,只要有机会我就投稿,现在的我已经把看西铁报当成了一种习惯,每到周二、四、六都会满怀期待地打开西铁报网页,看一看自己上稿没,看一看其他通讯员在写什么。除了现场新闻图片,我还给副刊投了不少艺术图片,印象比较深的是编辑老师用了很多我拍的重庆的照片,让大家都能看到这座魔幻之城的美。总之,我会继续多拍多写多投稿,记录身边事,记录身边美!

@雨风

《西南铁道报》……读着读着,看着看着,光这五个大字,就让我流泪了,那么熟悉、那么深刻!原来,那是我最难忘、最重要的青春啊!

我们在一起的二十二年,我见证了您从铅字排版升级到电脑排版、从单色变成彩色,亲历了您小报变大报、单兵作战到融合发展,而不变的是您始终忠诚地记录历史、传播党的声音,还有我对您的思念和祝愿!

如今,我虽然身处另一个战场,但始终难忘那八千多个相依相偎的日日夜夜,时逢您七十岁生日,我要给您最好的祝福,愿您在新时代报人的接续奋斗中精彩纷呈、越办越好,继续书写西南铁路发展壮大的美丽诗篇,记录成铁人守正创新无私奉献的火热情怀!

期待着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您与您的读者美好如新、皆得所愿。

@桥堍

写过岁月峥嵘

写过历史如歌

笔触下描摹过工人与酷暑炎热

也承载着心头的那份炽热

曾经无数的感触落了笔

只留给了独处的自己

原以为平凡渺小的文字

只能留给平凡渺小的自己

一次偶然

将我从困于己的迷惘中脱离——

我的文字也可以展露于世界

我的文字也可以在别人的眼中沸腾

感谢《西南铁道报》

为我打开了一扇直通星空的窗户

载着年少的梦想

在西南一隅乘风而起

清风明月可赏

人间未来可期

@五月心晴

作为一名即将退休的铁二代,与《西南铁路报》的缘分由来已久。童年在铁路家属院度过,铁路文化宫张贴栏里定期更换的《西南铁道报》《人民日报》《重庆日报》等成为我回忆的一部分,深深烙下印记。耳濡目染中,有幸接过父辈的旗帜,成为西南铁路建设的一份子,在《西南铁道报》的一路陪伴下,不断成长,共同参与和见证了铁路建设的腾飞与发展。祝愿《西南铁道报》越办越好,越办越有活力!

@吴忧吴虑

入路33载,从一名铁路“小新”到如今的“老铁路人”,不光是从工作中感受到西南铁路的变化,还不断通过《西南铁道报》看到西南铁路的变迁。记得刚入路时,只能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回到工区,到职工阅读区翻阅《西南铁道报》;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随地点开《西南铁道报》,去了解、去点评、去投稿、去分享……

70载岁月,70载沉淀,祝愿《西南铁道报》越办越好!

@吃货子

我自觉还不是一个好作者,但却勉强算是读着西铁报成长的好读者。入路写的第一篇通讯稿就是在西铁报上得到刊登,第一份稿费由西铁报寄出,回想当时的喜悦,实在是难以言表。如今,西铁报已经是我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当有写作新人被发掘,我也总是优先向他们推荐这份“学习报”。真心希望西铁报越办越好,因为它是我们足迹的记录者,是职业生涯的年轮与车辙。

@叶同学

2015年上班,看到身边很多师兄在西铁报、微家园、成铁青年刊发文章,顿时觉得很高大上,心想要是自己也能发两篇那得多么自豪。那时,看到公众号下面的投稿邮箱便跃跃欲试,一连写了好几篇稿件直接发到投稿邮箱,本以为会石沉大海,没想到过了几天就陆续看到文章被刊发,那兴奋的感觉现在回味起来都挺上头的。来单位给了我到宣传部门助勤学习的机会。经过这次学习,对于宣传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回到生产岗位后,写了许多反映一线事迹的新闻稿。曾经常收到西铁报的稿费汇款单,拿着汇款单的那种自豪感、荣誉感至今记忆犹新。

@柯克难

记得第一次和《西南铁道报》相遇,是在开往北京西的Z96次列车上,我瞬间被其中包罗万象的站段消息吸引。渐渐地,我也开始在前辈们的指引下写稿投稿,当某一天终于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拿到属于自己的稿费领取凭证,那一刻的激动和幸福至今记忆犹新。

感谢《西南铁道报》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更立体地了解西南铁路发展中的大事要闻,更直接地体会铁路职工的酸甜苦辣,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70年大道峥嵘,70载初心不改,祝愿《西南铁道报》推出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让新时代成铁人的奋斗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

@玄苍

从小就有记录生活的习惯,上班后从学校到单位,好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所见所感对我而言都特别新奇,《西南铁道报》就成了我分享自己生活工作的一个树洞。我分享自己看到的群山、群山上飞驰的银色铁龙、春节期间银色铁龙上人们脸上喜悦的笑脸;同时我也在《西南铁道报》上看到大家分享的工作生活日常,诗歌、散文甚至只是一张小小的照片。大家通过《西南铁道报》记录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西南铁道报》也来者不拒,温柔地抚慰着每一个来稿人的心。这些文字触动着我、温暖着我,让我感觉大家同呼吸共命运,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工作、执着坚守,为同一个梦想共同努力!感谢《西南铁道报》带来的温暖,希望您越来越好!

@河上洗发用飘柔

从事铁路工作十二年,期间从通讯员到单位宣传岗位,也干了有七八年了。还记得那一次次被退稿的挫败感、历尽艰辛终于被编辑“翻牌”的小窃喜、一次次和编辑对稿的兴奋,以及终于在《西南铁道报》上上稿的欢呼雀跃;更记得当通讯《轨排上的长桌宴》被编辑老师评为优秀稿件时内心的满足感,还有被评为优秀通讯员时的成就感!一篇篇稿件,灌注了写稿人的无数心血;一次次见报,赋予了宣传工作者更多的认可和鼓励。一次次挑灯夜战,砥砺前行,总有无数同行在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宣传路上不孤单。希望《西南铁道报》越来越好,祝所有宣传工作者下笔如有神!

@热心市民徐先生

入路不久,便在班组的报架上发现了《西南铁道报》,这让喜爱读书看报的我如获至宝。工作之余,阅读报纸就成了我工余时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着报纸,仿佛上边发生的一切就在我的身边。同时,《西南铁道报》也是我的良师益友,让我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和作品发表的喜悦。

@穿越你的微笑

我是一名信号工,我爷爷年轻时参军被分配去当过一段时间铁道兵。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重庆修建一个铁路隧道,当时已经是腊月,寒风凛凛,隧道施工光线昏暗,时不时还要滴水,运气不好就从脖子后边滴进去,流到背上都要打一个寒颤。恰好有天《成都铁道报》记者到现场采访,我爷爷挑着一担子石渣正准备往外走,看到记者,就把他们带到了临时修建的大棚,这里有轮班的工友在休息,他让铁道报的记者去采访他们,不用深入隧道一样可以把里面的情况说得一板一眼,“里面危险哟!”记者很感动,帮爷爷拍了一张挑着担子的照片。爷爷说他拍照的时候站得很端正。他和轮班的工友向记者讲述了他们每天的分组、挖掘进度,甚至说到了每天的伙食……如今中国铁路尤其是高铁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走向世界,我爷爷前段时间还在念叨:以前从成都到内江“绿皮车”要坐五个小时,现在坐高铁半个小时就到了,他感到很骄傲,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了。他说以前条件不好,施工相当辛苦,现在我管信号,就要认真负责。我为爷爷骄傲!

@你还好吗

第一次读《西南铁道报》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那时侯刚刚上班,报纸里记录的全都是身边人、身边事,让人非常有认同感。后来,我也慢慢地记录了一些身边的故事,在报纸上陆续刊登出来,当时还有点小激动呢。十几年来,我看着《西南铁道报》越办越新,《西南铁道报》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黄小轩

上班已经三年了,西铁报副刊记录了我不敢讲的情愫、我对过去的思念、对我来说重要的人、写给自己的信、写给自己的2022…那些当面或者微信不敢说的话,西铁报帮我轻轻诉说。这样想来,等工作几十年再回头看年轻的自己,应该是一件很有趣很值得纪念的事情。

@丘山

1990年,我上初中的时候读的是铁路子弟学校,在父母的建议下给《西南铁道报》投了一次稿,很幸运的被刊登了,让我欢呼雀跃了好几天。当时一直奇怪,怎么没有收到稿费呢?现在想来,多半是父母代收了。大学毕业后,我进入铁路工作,常能看到《西南铁道报》。BBS盛行的年头,我居然和西铁报的不少编辑进了一个论坛,聊得不亦乐乎,想想也挺有趣的。

@熊鑫

作为一名热爱写作的设备站段通讯员,在工作之余最开心的事便是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西南铁道报》便是我不断努力前进的一个目标,幻想着自己的文章也能刊登在这张报纸上面。当看到自己的一篇篇通讯报道刊登在《西南铁道报》上时,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感谢《西南铁道报》陪伴我在写作的路上乘风破浪,一路向前。

@太阳花

十年前,我和我的爱人刚入路,因为工作的原因两地分离,那时候旅程很长,时间很慢,我见他要坐十个小时的慢火车。在漫长的旅程中,我拿起了一份《西南铁道报》,细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细腻而深刻,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我一边阅读着报纸,一边想象着与他见面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喜悦。

@风起云觉

还在实习期的时候,非常惊喜地收到了一笔稿费,算起来,到今年八月,刚好过去五年时光。五年时间,我拍照片、写文字的兴趣爱好一直没丢。昆明到贵阳的距离是500多公里,我独自在异地工作,爸爸妈妈对我工作的了解,大概就来自我每一次转发的《西南铁道报》截图。妈妈会很认真地看,当作者一栏出现儿子的名字,她会十分欣慰。祝《西南铁道报》越办越好,记录下我们对铁路事业的热爱与憧憬。我来过,我爱过。时光,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