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鑫
10月31日夜间,涪陵西站灯火通明、机器轰鸣。涪陵工务段50余名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奋战在施工现场,他们要在180分钟“天窗”时间内完成单组道岔钢件整组吊装及更换施工任务。
涪陵西站作为重庆三大枢纽港之一的“龙头港”与渝怀线相连的接轨站,道岔设备上道年限久、钢件磨耗较为严重。为彻底消除既有带孔焊及尖基叉伤损,及时恢复设备固有技术状态,消除设备隐患,提升线路通行能力,该段决定采用机械化方式开展单组道岔钢件整组吊装及更换施工。
当日3时40分,涪陵西站1号道岔钢件更换施工正式开始。所有人员立即按照班前技术交底分工,在小组负责人带领下各就各位,迅速行动。按照先曲股、再直股、后叉心的流程对地锚螺栓、轨距拉杆等附属设备进行拆除,技术负责人确定开断位置,切割人员进行钢轨开断……
“一、二、三,起……”“注意动作要同步,注意脚下安全。”施工负责人杨宁在施工现场指挥翻轨时喊话作业人员。很快,切割后的钢轨被撬轨组人员拨移至枕木头外侧,等待起吊。
同时,一辆身披黄色铠甲、力大无比的“钢甲战车”也缓缓驶入涪陵西站1道。“往怀方再移动10公分,好,停!”在杨宁的指挥和地面作业人员共同协作下,这个“大力士”将近10吨重的新钢件从平板车上吊起,顺利完成吊装对位、落槽组装,实现了单组道岔钢件整组吊装、整组更换和旧料整体回收的一体化流水线施工。
“我们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开拓创新,将岔区气压焊工艺与整组钢件吊装方法相结合,经过反复试验论证,设计出一套道岔钢件整组更换的新方法、新工艺。使用此方法,能在减少岔区焊缝伤损的基础上,有效提高施工效率,主体施工由3至5个‘天窗’减少至1个‘天窗’,同步降低劳动人身安全风险。”该段线路技术科科长程玉龙介绍。
90分钟后,需要更换的新钢件顺利落槽,作业人员开始调整垫板、安装接头夹板、精调线路几何尺寸……所有人员争分夺秒,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
“经检查,线路几何尺寸达标,机具轨料现场无遗留,可以开通线路。”杨宁与车站值班员确认。随着首趟列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缓缓驶过施工现场,当日施工圆满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