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颖璐 通讯员 周朝中
列车在山间飞驰,任何一块石头从上方掉落,都可能危及行车安全。为了拦截密林深处松动的危石,贵阳高铁工务段8名“云上尖兵”组成突击队,攀爬在悬崖峭壁间,为大山打上结实“补丁”,守护山下绵延铁道的安全畅通。
今年10月,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对全国189个成绩突出的青年突击队集体先进事迹予以通报表扬,贵阳高铁工务段“云上”青年突击队榜上有名,成为全国“专业型青年突击队”的先进典型。
作为全路获此殊荣的两个集体之一,这支平均年龄26岁的队伍何以脱颖而出?
“云上”青年突击队成立于2020年2月18日,贵阳高铁工务段毕节桥路检查工区工长赵曰楫是突击队队长。作为团队“元老级”成员,他告诉记者,突击队守护着成贵高铁的83座隧道和142座桥梁,其中坪上隧道附近地震频发、山高雾大,作业人员时常需要悬挂在隧道上方最大高差约350米的近乎垂直的山岩上巡检,只有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强、心理素质好的“排头兵”才能胜任。
由于贵州铁路沿线多为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岩石易风化。为了及时清除一切可能危及行车安全的隐患,突击队员们就像“爬山虎”一样,长年累月攀行于地形险峻、云雾缭绕的高山之上,“云上”青年突击队由此得名。
近日,记者跟随“云上”突击队实地体验了一番。从车间出发,经过40多分钟的山路颠簸,一行人到达小寨隧道进口。“上山前的准备一样不能少,安全绳要绑扎牢固,作业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安全。”当天,突击队要对隧道仰坡进行检查维护,赵曰楫为队员们检查着安全绳,嘴里还不忘反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点名分工结束后,“云上”突击队沿着崎岖小路步行向山顶进发。上山的路布满荆棘和灌木,杂草齐膝高。“要想爬到山顶,手中的镰刀和撬棍就是开路的法宝。”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副队长王浩林一边说着,一边挥刀向前,清理掉阻挡大家前行的杂草灌木。
上山途中,队员不时停下来敲打危石、劈枝砍杈。由于山路泥泞,他们每走一步都格外小心。“大家在砍树时要注意脚下,别让锋利的树枝把脚扎伤了。”王浩林叮嘱道。
“没关系,咱背包里装了能消毒的药,要是你再受伤,兄弟我肯定把你背下山。”队员杨小波话音刚落,大家便哄笑起来。原来,今年6月的一次巡检途中,突击队里最细心的王浩林突然感觉脚底一阵钻心的疼,脱掉鞋子时才发现脚掌被树枝刺破,而血早已浸透了鞋袜,最终只能靠队友搀扶下山。他的这次经历,也给队员们上了难忘的一课。
山区环境恶劣,常常与蛇虫鼠蚁为伴。每次巡检,安全员都会在工具包里准备一个黑色方盒子,装上专门配发的驱蛇器、蛇药、蛇毒吸取器等应急备品。“驱蛇器通过发出刺耳的报警声达到驱赶毒蛇的效果,辐射半径能达50米。”王浩林介绍说。
经过艰难跋涉,突击队员们终于到达检查点。“走悬崖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站在悬崖边,赵曰楫带领队员们继续向上攀爬,稳稳地趴伏在覆盖着防护网的山体上,仔细观察四周,不放过任何一块可疑的危石。
“危石整治工作内容多样,整治方法要因地制宜,我们绝不能用‘石头’一样固化的思维去做整治工作。”攀爬途中,赵曰楫向队员耐心讲解着危石的定义、等级、检查项点和整治措施,把讲堂搬到现场,让“课桌”随着作业点移动,把作业方案当作课本,让一处处危石成为最好的“考题”。
据该段桥路技术科助理工程师张天翔介绍,为切实加强对防洪风险隐患的排查和防控,该段结合生产实际,成立了6个危石工区,由所在车间主任、专业干部及“云上”青年突击队员担任其教员,以“生产+实训”的模式开展每月一期的“以干代培”专项培训,有效提升工区职工的业务能力。
除了做好巡检工作,“云上”青年突击队紧扣生产,在创新创效上下功夫。为提高隧道衬砌裂缝观测效率与准确率,他们改进了观测方法和观测标安设方式,打破了以往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屡次出现误差的困境,令观测准确率提升95.6%、效率提升58.2%。这一创新成果获得集团公司2023年二季度“智惠成铁”群众性创新大赛一等奖。今年10月,突击队发明的隧道盲管(减压孔)疏通器获得集团公司2023年三季度“智惠成铁”群众性创新大赛二等奖。
成立3年来,飞檐走壁的“云上”青年突击队对坪上隧道进口仰坡进行日常检查24次,地震应急出动检查23次,消除隐患43处,顺利完成隧道渗漏水应急、山火应急、边坡溜坍处置等各种急难险重任务98次,确保了6.3万趟途经高铁列车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