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3年11月11日

打磨钢轨就是打磨人生

——记成都工务大机段高铁大机维修车间线路打磨三工区工长郑滔

通讯员 齐亮 何礼

人物档案

郑滔,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成都工务大机段高铁大机维修车间线路打磨三工区工长,曾获全路“火车头奖章”和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十月金秋时节,在沪昆高铁安顺西站间,金属摩擦声划破长空,伴随打磨作业产生的火花,长达120米的钢轨打磨车宛如一条钢铁火龙,在站间往返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施工的景象。

退役不褪色 立足岗位展作为

“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勤学苦练”,这是郑滔从业务“小白”成长为技术大拿的切身感受。

2012年,郑滔退伍后进入铁路,来到成都工务大机段线路打磨工区,所在工区流动性强,职工们经常是“到工区、现场打磨作业、回家”三点一线,被称为“钢轨上的吉普赛人”。

“成都管多宽,我们就跑多远。”作为常年在全局管内流动的作业班组,郑滔如是形容自己的工作。

不仅能跑,郑滔所从事的打磨作业同时还面临充满噪声、粉尘的环境,在工务专业是出了名的苦、累、脏。但军人出身的他,整个人都充满了一股韧劲儿,不仅没被困难吓退,还通过勤奋学习、苦练钻研,很快掌握了机械打磨设备的特性。一组构造复杂、技术含量高的打磨列车在郑滔的操纵指挥下,在线路养护维修运用中游刃有余。因此,郑滔也成为了工区的技术骨干,并先后获得了国铁集团、集团公司的各类荣誉和奖励。

实干收获安全 奋斗开创未来

郑滔所负责的GMC-96X钢轨打磨车,其作业原理是通过车上96个砂轮在钢轨顶部表面进行打磨,以达到轮轨接触理想状态。为提高线路打磨作业质量,郑滔通过与工务段、中铁物总反复交流,共同探索出了一种适合西南铁路实际的线路打磨新工艺、新方法。

“作业前,我们就轨面情况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打磨方案,并严格要求操作人员按方案设定好打磨程序,再进行作业,可以保证轮廓误差在0.2毫米内,这个误差相当于两张A4纸的厚度。”郑滔说。

在今年襄渝线、达成线线路大修集中修期间,郑滔通过对打磨质量进行日分析、定期追踪,确保了钢轨廓形GQI长期稳定在90分以上,得到验收单位高度认可。因优异的成绩,郑滔所在的班组被集团公司评为“襄渝线、达成线、成昆线线路大修集中修施工先进班组(工区)”。

9月,郑滔带队转战高铁施工时,面对新的挑战,他又开始摸索和总结。其独创的“四六分”打磨法,有效解决了高铁区间跨度长、耗时多的难点,缩短各个工作环节的衔接时间,提高了高铁“天窗”的利用率,安全高效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变制造为智造 推动技术创新

近年来,大型养路机械不断推陈出新,装备技术更迭也给郑滔这类技术型人才带来了新的挑战。GMC-96X新型打磨列车作业时产生的火花经常从缝隙中飞溅出来,存在消防隐患。针对这一问题,郑滔仔细观察、反复推敲,利用业余时间设计加装了挡火部件,彻底解决了挡火帘与挡火板缝隙较大而漏火的问题。此项技术被生产厂家采纳,在后续GMC-96X车型上加装了这种挡火部件,成为新车标配并广泛应用。

在高铁施工期间,GMC-96X打磨车起步时电机下压冲击力大,加上高铁钢轨材质软,容易损伤钢轨,郑滔经过与厂家和中铁物总探讨和多次试验,明确了新的标准,细化了措施,设计了“高铁专用下刀模式”,减少电机下放瞬间对钢轨的冲击和切削量。既提升了整体打磨廓形质量,又避免了损伤钢轨的风险。

郑滔在铁路工作了11年,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为此默默奉献、辛勤劳作,在平凡岗位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是大机专业的“领头雁”,书写着大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