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宁 文/图
1975年12月,我参加工作分配到成都车辆段库列检配件组任车辆钳工。由于高中时当过学校的业余图书管理员,在征得班组褚工长同意后,就向段工会的史翠珍大姐主动请缨当上了段工会业余图书管理员。
成都车辆段宣传橱窗以前张贴的都是中国图片社出版发行的新闻图片或者画报。由于我从小受舅舅、表哥的影响对照相产生出浓厚兴趣,上班后更是喜欢上了摄影,经常提着舅舅8元钱买的“华山牌”135相机去公园拍摄花卉和风景,就想如果拍摄些本段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照片来贴橱窗,职工们说不定会更加喜闻乐见。
我把想法跟史翠珍大姐作了汇报,得到了她的肯定。于是,我就借来了姐姐的海鸥牌203单镜头120反光相机和姐夫的东方牌135相机,拍摄了正在举办的段运动会上职工们参与篮球、羽毛球和拔河等比赛的热烈场景,并利用段化验室的有利条件冲洗胶卷、制作照片。当这些鲜活的照片贴进橱窗后,职工们看见自己和身边工友的形象被展示出来都非常高兴。
从那以后,只要车辆段举办技术表演赛、体育比赛和民兵训练等活动,我都去拍摄照片并张贴进橱窗里。当这些贴近一线、贴近生活的图片取得了积极的宣传效果,得到段领导的赞扬后,段工会就把宣传橱窗的拍摄任务正式交给了我。段工会马主席还专门为此配备了一部理光R5相机给我使用。
领导和职工的充分肯定,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鞭策。当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众摄影》复刊后,我就坚持订阅并购买其他摄影知识丛书坚持自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
1979年的一天,《成铁工人》报记者来到车间采访,给正在修车的工人拍摄照片。这使我突发奇想,就问段党办干事贾月成:“我们段上自己可不可以拍点儿照片给报社投稿呢?”贾月成说那很好啊。于是,我就在库列检拍摄了列检师傅检查转向架的工作场景,并将照片精心放大,由贾干事帮我把制作好的照片送到了报社。
照片送出后能否得到回音呢?急切的心情促使我三天两头到处找《成铁工人》报查看。当终于看到自己拍摄的照片在报上刊发出来时,那种激动的心情真的是无法形容!它既让我备受鼓舞更让我信心倍增。当时车辆段所在的驷马桥片区都是周二休息,我就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报社向摄影记者金子南老师请教。金老师在百忙中不厌其烦,手把手教我冲洗胶卷、印相和放大制作照片。而工作之余,我就经常背着相机在段内各车间班组,车上车下到处“乱窜”,寻找拍摄素材和拍摄对象,坚持向报纸投稿。
1979年底,段上成立教育室,装修出一个100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并购置了书柜书架,添置了新书。由于我既在义务管理工会图书室,又在库检配件组工作了几年,有一定的钳工基础,兰庭玲主任就把我借调到教育室负责管理教学用具和图书,并在装修教育室时专门装修了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摄影暗房供我使用,还专门购置了制作教学图片用的放大机、放大镜头等摄影器材。
1981年11月世界杯排球赛期间,为了让职工们更方便观看中国女排奋力夺冠的顽强拼搏场面,教育室把段上唯一一台24英寸的“汤姆逊”黑白电视机搬到了门口。我当时拍下的职工们看到中国队夺冠时群情振奋的照片至今还有媒体在选用。
1979年,我在《成铁工人》报发表照片超过10幅。在1979年度原成都分局和路局的双优表彰会上被评为优秀通讯员。1980年和1981年又连续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与此同时,我还积极给《四川日报》和《成都晚报》投稿,也当上了这两家报社的摄影通讯员。之后还在原成都分局俱乐部胡仁樵老师的支持下,举办了个人摄影展。
1982年7月1日,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重要日子。因为这一天,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在金子南老师的举荐下调入《成铁工人》报工作,从此踏上了33年的新闻摄影专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