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青青 通讯员 周朝中
峰谷蜿蜒,山山相衔。冬日午后,阳光洒满黔东南大山深处的台江县老屯乡报效村,一阵低沉有力的“哞哞”声打破了村野的宁静。
苗族医生张王央准备给身形健硕的“牛王”洗澡,打开水龙头,一股清澈透亮的水流喷涌而出。
数次在斗牛争霸赛中斩获佳绩的两头水牛是张王央家里的宝贝,但若放在几个月前,给它们洗澡可根本不敢想。“水都用在‘刀刃’上,人都只能洗脸,身上随便抹一下。”张王央说,现在不仅每天能给牛洗澡,家里还添置了两个小水池用来养观赏鱼。
从“因水而忧”到“因水而悠”,这样的改变得益于贵阳高铁工务段联合地方政府修建了蓄水池,让村民们用上了“铁路水”。
去年7月以来,台江县遭遇60年一遇的干旱天气。水稻“喊渴”,辣椒干瘪,叶片卷曲,土壤干裂……老屯乡平安办主任刘跃军回忆起去年夏天的景象,仍然印象深刻:“我40岁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干旱。”
“以前夏天十来天就会下一场大雨,田地里根本不愁水,老天爷就像知道该什么时候下雨一样。”老屯乡皆蒿村村民吴通才告诉记者,但去年,4个多月只下了一两场“连地都没打湿”的雨。
只要降雨正常,自来水厂能够满足老屯乡几个村寨的日常用水,但干旱之下,蓄水告急,不少村寨面临缺水危机。
由于水源有限,村里只好分时供水,不少村民不得不买上几个大桶来储水,有时为了打水,村民之间还会发生争执。“真是心酸又恼火,但我们只有干着急。”刘跃军坦言。
等,或许是村民们唯一的选择,但干等不是办法。于是,各村出动了“找水小队”,寻得沪昆高铁报信山隧道旁有一股清泉。看着水白白流走,大家觉得很可惜,就琢磨着能不能利用这股泉水来解决用水问题。
一开始,村民们都到隧道口取水使用,后来每三四户村民自筹资金买一根上千米的水管,从隧道引水到家。
引水的村民多了,隧道旁排水沟里“安插”的水管也越发密集。贵阳高铁工务安全保卫科科长唐鸿介绍,隧道内的排水沟里水流最为集中,为了更大的取水量,村民们开始在半夜非法入网安设水管。发现这一安全隐患后,该段多次联合地方政府进行宣传,引导村民在网外取水,但收效甚微。
经过多次现场调研了解到村民的实际困难后,该段制定了解决方案,并向贵州省护路办及交通厅汇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该段联合地方政府共投资近9万元,于今年4月开始为老屯乡的两个村修建蓄水池,耗时2个多月后,42立方米的蓄水池顺利完工。
走进报效村,记者远远看到,几十根长长的黑色水管从各家各户门口汇聚至报信山腰上一大一小两个银色罐体上,这正是供水站的两个不锈钢蓄水池。
“我们现在采取分质供水,通过设置双水管,分别供应饮用水和生活灌溉用水。”刘跃军介绍,“大罐”储存的是从报信山隧道引来的“铁路水”,用于生活灌溉;“小罐”则储存自来水厂处理后的水,用于饮用。
“修蓄水池、铺设水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群众直接获益。”唐鸿说,如今,报效村、皆蒿村的135户人家都用上了“铁路水”。用水问题解决了,村民不再入网取水,路外安全也有了保障。
“目前蓄水池完全能够‘喂饱’菜地,也能保障牲畜饮水,邻村的人都羡慕我们。”报效村村民吴兴春自豪地说。
顺着银色“大罐”粗壮的供水管道,沿着山路一直下到山脚,只见村民们正利用秋收之后稻田空档期,翻整土地、移栽油菜。“现在种菜,不用担心没水浇地。”站在田坎边,看着一垄垄绿油油的油菜苗,报效村村民吴志花笑着说。
与此同时,该段积极推动落实路地“双段长”工作机制,定期组织排查铁路沿线环境,大力开展路外安全宣传工作,营造爱路护路的氛围。“我们经常到村子里开展爱路护路和普法宣传教育,让路外安全情况越来越好。”该段凯里南桥路危石工区工长唐建军告诉记者,现在老屯乡的村民们自发当起了护路员,每村5人负责每周巡查一次,共同守护路外安全。
暮霭初起,沪昆高铁上的列车快意驰骋。圈舍里不时传来牛哞声声,茄子挂满枝头,油菜迎风摇曳,“铁路水”的滋养让高山深谷里的村寨更加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