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
很多人说《秋园》就是女性版的《活着》,通过刻画一个身世坎坷的小人物形象来反映整个时代的悲哀,进而展现出生命不动声色的坚韧力量。但在我看来,这两部作品即使刻画角度相似,其表达方式和展现的精神面貌却不尽相同。
《秋园》的故事始于民国时期,女主人公秋园出场,初时她家境优渥,生活平静家庭幸福。但是命运弄人,在一个“来得很是蹊跷”的春天,她的三位亲人相继离世。好在秋园嫁给了杨仁受,仁受正直善良,接济亲友,即使做官,也愿意替百姓发声。秋园也成为了教员,生了孩子——子恒、之骅和夕莹。然而好景不长,在一个中秋之夜,夕莹离世。虽之后有了赔三和田四,但家境日下,遭遇批斗,受尽冷眼,最终只能外出讨饭。杨仁受患水肿而死,田四也溺毙。最后,子恒承父志当了教员,之骅读了大学,秋园溘然长逝。
短短一部小说道尽了秋园的生平,却说不尽她身上坚韧品质。少时丧父,中年丧夫丧女,晚年丧子,身处逆境中,无论是生活拮据,还是被人叫作“旧官吏太太”,她依然拼命地活,她每星期给子恒写信,信的末尾总会写着“五年之后,我们全家团圆”。
尽管这一生充满了苦难,但秋园依然保持温和、善良与坚韧。在她过世后,子女从她的棉袄口袋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书中许多关于苦难生活、人生选择的描写并不是想赚取廉价的眼泪,而是透过文字展现秋园始终保有弥足珍贵的尊严。生活的风吹雨打不曾彻底遮蔽秋园看花时眼里的光,也不曾抹杀她眼睛里的温柔。这样的女性让这无理无常的荒诞人间,显得有那么一点暖。
小说主人公秋园的原型梁秋芬女士活了近90岁,经历过战乱、饥荒、歧视,一生中饱受磨难,如水中浮木般,挣扎求生。这其实是百余年前大多数普通女性和普通家庭的真实写照。我们从长辈那里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艰难的片段,但很少读到这样一个普通女性完整的一生记录。
此外,我们平日里能读到的,大多是诸如林徽因、杨绛这些风骨高洁的才女故事。那个时代的人挣扎在生死边缘,普通人哪有多余的精力和能力为自己著述。幸好,梁秋芬女士的女儿杨本芬在耄耋之年,用了足足8斤方格纸写下了他们一家的故事。
合上书,那个时代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其实从未真正离去。她和那个时代千万女性的故事如一滴水,汇入历史的长河。当我们阅读这些文字,总能看见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的朵朵浪花,“她们”真实地存在过。希望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能传承她们的坚韧,珍惜当下,感恩当下,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