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3年11月18日

高原姐妹花护川青

本报记者 黄钰皓 胡志强 通讯员 赵雪岐

羌族姑娘谷明珠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铁路会修到家门口,而自己会成为第一批“守路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茂县人,谷明珠20岁之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火车。2015年,她第一次坐上了火车,还是动车。此时,川青铁路已开工建设2年。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色,她憧憬着铁路早日修到家乡。

今年9月14日,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镇江关段进入运行试验阶段。秋色渐浓,眼看着线路上一趟趟试验列车飞驰而过,谷明珠知道,这一天不远了。

除了本地人的身份,谷明珠还是一名铁路通信工。今年6月,成都电务段茂县通信车间正式成立,通信工们进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着手新线筹备工作。在车间的5个工区里,网调工区是最特别的一个。该工区由7名少数民族女职工组成,以羌族和藏族为主,平均年龄27岁,谷明珠正是其中一员。

这群少数民族姐妹花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阿坝本地人。2017年起,集团公司联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当地开展区域化、属地化用工招录,为川青铁路的开通运营储备人才。借着定向招录的机会,她们来到了铁路。

到工区报到的第一天,谷明珠就遇到了老朋友,正是她邀约一同参加定向招录考试的高中同学顺召艾。按照培养计划,她们被分到现场通信车间进行业务能力培训,为维护川青铁路通信设备打好技术基础。经过5年的历练,两人又机缘巧合地被分到了同一个工区。

羌族姑娘陈明星和向志茹的重逢同样具有戏剧性。两人是大学校友,来工区报到前,两人都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再次见面。

网调工区里,数台电脑安静地运行着,只能听见键盘敲击和鼠标点击声。平日里,这群姐妹花主要负责监控数据分析、维修计划上报、现场作业盯控。在这方天地里,她们通过一组组监控数据感知通信设备的“脉动”,确保飞驰的列车“耳聪目明”。

“别看班组职工年纪小,个个都是‘老中医’,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数据的微小变化为通信设备的运行状况‘把脉’,及时发现隐患苗头。”工长梅兰措笑着说。通信设备状态的变化常常见于细微之处,需要认真观察每一台终端,敏锐找出异常数据。

梅兰措是一名藏族姑娘,也是姐妹花里的“大姐大”。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她对大家都很关照。向志茹到工区后的第一个夜班就是她第一次上调度台。为了让她尽快上手,梅兰措陪她一起完成了“天窗”作业的盯控,还带她到机房学习了新设备。工作之余,梅兰措会组织大家一起爬山、追剧、吃火锅。“大家年龄差不多,都是少数民族,生活中聊得来,工作上也能配合好。”她说。

虽然都是藏族,但梅兰措和龙星佑、秋吉卓玛来自不同地区,仍有风俗差异,方言并不互通。平日里,大家都习惯用四川话交流。

对于“路”的渴望,阿坝州是迫切的。在这一点上,家住金川的龙星佑深有感触。想要从茂县回一趟家,她需要几经辗转,耗费6个小时。在她的记忆里,出远门主要靠乘坐大巴车,遇上雨季泥石流频发,公路时常中断。

和龙星佑一样,班组里的每一个阿坝姑娘都盼望着阿坝州的第一条铁路早日开通,她们畅想着这条“钢铁动脉”为家乡插上腾飞的翅膀。对于自己成为第一批“守路人”的事,她们无一例外感到骄傲和自豪。

随着运行试验有序推进,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镇江关段距离开通再近一步。眼下,茂县综合维修基地职工食堂、宿舍已投入使用,各项配套设施设备悉数到位。对于这些变化,姐妹花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冬日的高原银装素裹,这幅壮美辽阔的画卷正静候飞驰的动车勾画出一道优美弧线。一如这群年轻的少数民族姐妹花,正等待列车驶过家乡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