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征夫
桥不算长,却很宽敞,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人行道与行车道之间的隔离带,被别出心裁地建成了狭长的花坛,花坛上种着各色各样的鲜花,从早春的瓜叶菊到深秋的一串红,悄悄地妖娆了三个季节。
其实还有一种花人们没有注意:玉兰。一簇簇的玉兰花开在两排高高矗立的灯柱上,白天是乳白,晚上却开成桔黄。那浅浅淡淡的桔黄色灯光,清晨化作桥东青白的晨曦,傍晚又点燃桥西绯红的晚霞。在晨曦和晚霞之间,是一轮每天都从桥东走到桥西的太阳。日出日落,春夏秋冬,桥上就有了看不尽的风景。
桥上最好的风景在夏天,夏天最好的风景则在晚上。夏日里,夕阳落了,晚霞退了,灯柱上桔黄色的玉兰花开了,才是桥上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光。
燠燥的热浪把人们从蒸笼般的屋里赶出来,桥上便成了附近居民消夏纳凉的最好去处。或夫妻结伴,或呼朋唤友,年轻人牵着女儿,老年人拉着孙子,见了熟人,相视一笑,道:“到桥上去呀!”
走上桥头,就像走进一个凉爽的季节。桥下的河水潺潺湲湲流过,顺河的微风徐徐舒舒吹来,淡淡的花香和水腥味儿被微风轻柔地送过来,渐渐地就弥漫了桥上桥下桥东桥西。
桥上人多,却不嘈杂。有人凭栏而立,有人相向而坐,或絮絮细语,或海侃神聊。也有人在对弈,于楚河汉界上玩一回金戈铁马。也有人就着灯光看一张两张日报晚报,读三首五首古诗新词,得意处,竟抑扬顿挫地读出声来。还有人脱了鞋,衣衫飘逸,在桥上潇潇洒洒地走去又走回。
这个时段,在白天都市的喧嚣、燥热、纷争、烦恼中折腾了一天的人们,不仅仅想获取一份消暑降温的清凉,还想享受一种安宁祥和的氛围,因此谁也不舍得用聒噪喧闹沾污了这方风景。
可是终究抵挡不了市场的洇漫。桥的两端陆续出现了卖衣饰鞋袜百货物什的小摊。起初还有些羞羞答答的,熟人见了打招呼,笑问:“你也下海了?”摊主脸上就红起来,话也讪讪的,“哪儿呀,在河边站站,脚还没湿鞋呢,只当玩玩!”可是摊子却一天天多起来,像雨后林子里长出的蘑菇。工商、城管自然要干预,就在桥头划出了地界,于是这里便诞生了夜市。
桥下流的是古老的河,桥上过的却是一条年轻的路。路是这座城市新生之后修的,横贯全城,气势磅礴。前些年,因城市不断扩张,市里将这座桥扩建,气势恢宏。玉兰花状的路灯换成了太阳能路灯,并且在桥的两头各辟出一块草坪,各竖一巨石,其上撰文备述此桥修建扩建的历史。周围还竖了一些碑,上面的字都是国内、省内著名书法家的手迹。
桥头的夜市还在,虽然已有正规店铺,但不如当初热闹。草坪边上,出现了跳广场舞、健身操的,各自组队,扭着跳着,动静不小。偶尔还有一帮人支起音响,唱起过去的、现在的歌,怀旧的、新潮的相互交织,勾起人们的怀念和憧憬。一位老者大约是退休的音乐工作者,独自坐在一个角落,对着月光和河水拉起经典的二胡曲子,把华彦钧和刘天华演绎得相当到位,招来不少人驻足聆听,沉思遐想。
桥下是河,桥上是路。古老的河是这座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年轻的路是这座城市进步和发展的标志。路跨过河继续延伸,河穿过路依然奔流。现代的路和历史的河通过这座桥互相交汇,又互不隔阻,经经纬纬,才织造出了这方风景厚重绚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