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志强 通讯员 方韬
11月20日至26日凉山彝族自治州迎来彝族年。每年这个时候,彝族老乡都会在火塘里点起三天三夜不熄灭的篝火,并准备好“杆杆酒”、充足的米和油盐、过年的猪羊牛等年货。这段时间,是穿行在大小凉山公益性“慢火车”最热闹的时候,也是值乘这趟列车的乘警王沪源最忙碌的时候。
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车”往返于攀枝花与普雄间,最低票价2元,以时速40公里穿梭于大小凉山,50多年来风雨无阻,是彝族老乡心目中的公交车、致富车、求学车,也是铁路与沿线群众的“连心车”。
彝族年期间,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车”承载的客流量、货物量持续增加,列车治安防控的压力也变大了,王沪源却显得从容自若,这份从容不仅仅是来自他20年列车值乘经验,还来自他总结的工作“法宝”——“巡查到位、宣传到位、联系到位,要减少案件,确保列车治安稳定,‘三个到位’很重要!”王沪源说。
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车”在行驶的过程中站站停靠,因为彝族老乡通常要搬运货物,每一站停车的时间相对较长,不法分子就会选择这个时机实施盗窃。每当这个时候,王沪源就在列车上和列车下随机开展巡查工作。他说:“车上巡视减少不法分子的作案机会,车下巡视给不法分子以‘威慑’,这就是第一个法宝——巡查到位。”
为了让更多彝族老乡增强法治意识,王沪源通常会在每趟列车上招募3至5名年轻彝族老乡作为志愿者一同开展列车宣传工作,通过彝汉双语结合的宣传方式,提醒彝族老乡保管好随身财物、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并开展普法和科普宣传,让不懂普通话的彝族老乡也能听懂,使得宣传范围更广、受众面更大。这就是第二个法宝——宣传到位。
第三个“法宝”则是联系到位。“有事提前电话联系!”是王沪源的口头禅。工作多年的他帮助了不少彝族老乡,每帮助过一名彝族老乡他都会留下对方的电话号码,方便以后工作中需要他们配合时能及时联系,现在他的手机里已经存了上千个彝族老乡的电话号码。
“乘坐这趟列车的旅客中有老人、孩子、商人和农民,他们经常有不同需求,我多帮助他们,以后我开展工作他们也会更乐意配合。”
就这样,王沪源和彝族老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车上车下也越来越安定,用他的话来讲就是:“联系到位了,彼此情谊就深了,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事情自然就少了!”
王沪源今年59岁,还有不到一年就退休了,34年的工作生涯里,他先后在看守所、乘警支队、西昌南站派出所工作。今年8月,为响应“一车一警”警务模式改革的号召,他主动打报告选择回到他战斗了20年的地方,又当上了一名乘警。
“还有11个月就退休,对这里我有深厚的感情。回到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继续为彝族老乡服务,这也是践行我入党和入警时‘为民服务’的誓言。每当看着列车平安抵达,我心里就很踏实!”王沪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