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3年12月02日

藏寨羌乡尽开颜

——写在川青铁路青白江东至镇江关段开通运营之际

川青铁路首趟动车组列车从绵竹市绵远河大桥驶过。 袁成奇 摄

荣 倖  徐青青

凯歌声中,人们双手紧握,满脸幸福。全国铁路网“西部留白”区域新增描线——11月28日,川西北地区首条铁路川青铁路青白江东至镇江关段开通运营,标志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从“手无寸铁”迈入动车时代。

“自古茶马道,路路多艰辛。”千年之前,马蹄声奏响西北与蜀地商旅往来和民族融合的交响;千年之后,声声风笛代替马铃阵阵,岷江河谷蜿蜒的古道旁开出钢铁新通途。

穿越“雷区”  群山万壑架通途

“1秒钟下降1米,像在坐电梯!”11月28日,在从茂县站开往成都东站的C6008次首发列车上,旅客杨玥一边看着手表上显示的海拔数,一边兴奋地说。“我觉得像在坐地铁。”一旁的旅客接过话头。

“列车从镇江关驶向安州的100多公里都是在隧道里持续下坡,确实算既‘坐电梯’又‘坐地铁’。”成都机务段指导司机黄勇说。

一座座桥梁横跨沟谷,一条条隧道穿山破雾……“钢铁巨龙”穿山越岭背后,离不开工程设计者与建设者的付出。

摊开地图,川青铁路穿行区域,岷山、龙门山脉与西秦岭在此角力,不同的岩层杂糅交叠,三大断裂带呈倒A字形分布。“这是我国地形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给选线设计和施工都带来极大挑战。”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川青铁路项目总体设计负责人穆亚林直言。

不仅如此,川青铁路所处的岷山山系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及全球生态热点地区之一,是我国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的主要栖息地。“综合考虑地质和环保等因素,我们在线路设计上共绕行近80公里,在绿水青山间成功架起了一条‘生态长廊’。”穆亚林说。

“昆仑练剑蜀水舞,心浇汗筑续天路。”历经10年,川青铁路控制性工程跃龙门隧道贯通,这是我国铁路隧道第一次成功穿越巨大灾害性断裂带。为致敬参建者,在隧道3号斜井门前,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隆重“造石”,将“龙门赋”镌刻于此。

蟠龙山下,榴桐寨隧道横卧,这是已知在建铁路隧道埋深超过1000米范围内地应力最高的隧道。作为建设者,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成兰铁路工程指挥部安全总监陈铁华已与它“较劲”10年。

10年间,由于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带来的无数次初支、二衬变形开裂,导致隧道施工不得不多次“从头再来”;项目驻地临建两度被洪水冲毁,前期工作化为“泡影”;建设者们遭遇上百次大小地震,以及不计其数的落石、泥石流等考验。

无数像陈铁华一样的建设者,一次次穿越“雷区”,奋力开凿出一座座堪称奇迹的隧道。

太平四线大桥位于叠溪站内。大桥地下部分为古堰塞湖淤积体,淤积深且富含高承压水循环,极其松软,承载力极低。“想在上面打桥桩,就像是‘豆腐里面插筷子’。”穆亚林说,“加上最长的‘筷子’有145米,还容易‘插偏’。”

最终,项目部成功摸清河底地质底图,准确设计出每座墩身的施工方案,采用全回转钻基施工工法,桩基穿越厚140余米的古堰塞湖淤积体,成功在“豆腐”里立住了几十根又重又粗的“巨无霸钢筷”。

付诸千百个日夜,攻克一个个难关,无数铁路建设者为之奋战。群山万壑间,川青铁路穿越艰难险阻而来。

得偿所愿  火车开到我家乡

山,是高原的脊梁,也是难以穿越的屏障。

拨开历史的烟云,川青铁路穿越的远不止横亘的天堑,更是千年来阿坝儿女愁路盼路的悠悠岁月。

“三垴九坪十八湾,一锣一鼓上松潘。”从前车马慢、蜀道难,但复杂的地形没有阻断交流的决心。汉代以来,旧时成都平原连接松潘和茂县的唯一通道——松茂古道熙熙攘攘。

如今,古今之道同框“邂逅”。“川青铁路大部分线路与松茂古道几乎平行,一老一新,都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之道,也是民众的康庄致富之路。”茂县原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主任潘茂壁感慨。

山峦叠嶂,云海起伏。镇江关站外,湛蓝天空下苍鹰盘桓,远处山坡上牛羊悠闲觅草……这是专属藏羌大地的高原景观。

镇江关站对面,一栋白色民居里,82岁的羌族老人林福珍正在打理院子。邻里告诉她,铁路通了,镇上可就热闹了,老人眨巴着双眼,满是期盼:“铁路通了,儿子就回来了!”

林福珍的儿子霍新全是一名货车司机,常年在外拉货。阿坝州公路险要,雨季更是险情频发,在路上被困上几天并不稀奇。因此,全家人都格外关注铁路建设。“我和老婆早都合计好了,铁路通车后开一家餐馆,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霍新全说。

“翻山越岭上高原,高铁飞驰到松潘。世代的期盼终于实现……”一首《高铁飞驰到松潘》,唱出了阿坝儿女夙愿得偿的欢欣。

“什么时候通车?”这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房建公寓段巡检维修工马永建和唐永春最近不断被亲友询问的高频问题。今年是马永建进入铁路工作的第4个年头。从松潘县镇坪乡解放村走出来的他,梦想着铁路早日通到家乡。

2018年,成都局集团公司联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招录川青铁路运营人员。那时,已在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留校任教的马永建和已在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松潘测绘公司上班的唐永春,得知家乡将通火车的消息,不约而同辞职来到铁路工作。

“能在家门口见证家乡的发展,每天都‘很燃’。”在马永建和唐永春眼里,“铁路通了,交通好了,乡亲们一定能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与他们分享着同样一份喜悦和憧憬的,还有差不多同期穿上铁路制服的400多名阿坝州少数民族青年。高原“天路”变千山为咫尺,更让简单质朴却曾经难以触摸的愿景照进现实。

以路兴业  串起机遇与希望

动车驰过,藏羌大地萌动着一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阵阵涟漪泛进小小村寨。

茂县坪头羌寨,一栋栋独具特色的羌式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间,绵阳车务段羌族职工肖久丹的母亲最近给自家民宿添置了些新物件。“今年暑假,我赚了三四万元。”去年底,限速40公里的绵茂公路通车,让老乡们初尝“路通了”的甜头。如今,时速200公里的动车让大家伙儿有了更大的期待。“明年春节我家民宿肯定更俏!”肖久丹的母亲说。

随着铁路开通,在绵阳工作7年的肖久丹调回家乡,从以往每个月最多回家一次到如今能“常回家看看”,作为铁路人的她也期待高铁大通道能引来旅客大流量。

11月末,茂县驴子坪水果基地,绿树荫翳、果木成畦。“大家都知道茂县有‘李’,但其实,我们还有车厘子、枇杷等水果,鲜果季长达7个多月。”茂县九顶山农牧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伟全介绍,此前,水果主要通过公路运输,“以后,我们的水果就能坐高铁抢‘鲜’上市了。”张伟全憧憬着扩大公司规模,修建星空木屋、星光别墅等多种类型民宿,走农旅融合的路子。

“2019年以来,阿坝州全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892.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5.75亿元。”最近常常“研究”各种数据的张伟全相信,老百姓生活里的小确幸都会在“大数据”里找到答案,“铁路通了,未来这些数字肯定会迎来肉眼可见的‘狂飙’。”

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发展一地经济……“巨龙”疾驰,阿坝人民笑开颜,乡村振兴展新貌。从“出行路”向“产业路”“旅游路”延展,一条铁路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还带来经济版图的重塑、人才招引的演变。

“90后”回族女孩兰梦雨在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本科、硕士分别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的她,通过“硕博进阿坝行动”回到了家乡茂县。她坚信,铁路版图零的突破一定会为阿坝州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桐荫凤凰至,花香蝶自来。会有更多人像我一样,从奔赴他乡到回归故乡。”

今年9月,阿坝州以“壮丽辉煌七十年·感恩奋进新阿坝”为主题,举行建州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2个月后,动车笛鸣划破川西高原上空,既是“壮丽七十年”的生动注脚,又是“奋进新阿坝”的发展号角。

藏羌大地上,阿坝人民正搭乘“经济快车”,奔向美好未来。

(转自《人民铁道》报2023年11月29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