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3年12月02日

在家乡的热土上,他从守望者变成守护者

本报记者 胡志强 通讯员 赵雪岐

作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第一条铁路,川青铁路是阿坝人翘首企足的一条希望路。每一个阿坝人都盼望着火车早日开进家乡,成都电务段的羌族职工王翠勇也不例外。

2011年,川青铁路青白江东至镇江关段正式开工建设,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阿坝州,人们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期待着火车开通日的到来。彼时,正坐在汶川中学教室里的王翠勇万万不会想到,此后的他将与川青铁路结缘。

2017年,集团公司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合作,在沿线地区为川青铁路开通公开招聘储备人才。招聘消息公布时,王翠勇已经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家在茂县的他为能留在家乡工作,放弃了卫生局的编制,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招聘,并如愿进入铁路工作。

在王翠勇的记忆里,以前每次出远门只能乘坐大巴车,大巴车班次少,路途凶险、路程很长,尤其是雨季频发泥石流,公路时常中断。对于很少乘坐火车的他来说,铁路工作让他有些陌生。

按照培养政策,王翠勇被安排到成都电务段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为他日后维护好川青铁路信号设备打好业务基础。当他到该段德阳南信号车间广汉信号工区时,唯一想法就是认真学好电务信号设备的相关业务技能。他说:“当时,我只想尽可能地学好电务信号设备的理论知识,学好怎样调整好一组道岔、怎样处置好每一个隐患、怎样保障好设备状态等业务技能,以后尽力维护好家乡铁路。”就这样,他天天跟在老师身后,从室内到室外、从早晨到黑夜,在实战中苦练“内功”。日复一日,这名羌族小伙子稳扎稳打,业务技能日益精进。

“翠勇哥身上有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求知劲头,不把设备原理弄清楚决不罢休。”说起王翠勇,工友们连连夸赞,他却摆手说:“不学懂弄通,遇到故障消除不了,会在老乡面前丢脸的。”

经过5年的艰苦磨炼,曾经的“小白”已成长为经验丰富、技能精湛的信号工。去年8月的一天,正在工区做派工单的王翠勇接到了前往川青铁路的工作通知,他终于踏上了守护路。

作为该段首批提前进入川青铁路的职工,王翠勇主要负责配合施工单位对电缆径路、高柱信号机埋设等是否达标,电缆箱是否稳固等进行监督检查。“信号设备基础安装检查工作看似简单却极其重要,它关系到列车信号质量,一不留神就可能留下安全隐患,我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说。

今年5月,该段茂县信号车间正式成立,41名干部职工入驻川青铁路,为最后的联调联试、静态验收打好收官战。此时,王翠勇身上的担子也更沉了一些——担任茂县信号工区副工长。除了日常生产外,他还忙着落实工区的各项修建规划——工区房屋修建、回族职工的“小灶”筹备、各类物资送达……虽然更加忙碌了,可他更加高兴了,因为他知道,除了蒸蒸日上的工区建设,还有越来越临近的开通日期。

王翠勇,用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认真谱写他守护川青铁路的“交响曲”。为了川青铁路,为了自己的家乡,他将长久驻守在这里,为每一趟南来北往的列车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