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3年12月02日

读《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潘孟

这本书是北大历史系王天有老师以及他的同门师弟高寿仙老师所著,全书用开创期、腐化期、整顿期、衰敝期四个阶段划分,拉通介绍了明朝政权的更迭及重要事件,并以外交环境、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作为印证补充,能做到有通史概貌、有重点描写、点睛之评却不喧宾夺主,很是契合自己的阅读需求。

纵观《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可以直观感受到历史的脉络,种种看似偶然的前进背后,似乎总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牵引”。明太祖、成祖等开创型政治家之后,子孙中虽然偶有仁宗、宣宗、孝宗这样的短暂的中兴之主,但终因制度的漏洞、主政者人性的“黑洞”种种,引发内忧外患,最终使王朝走向覆灭。

对重要事件画龙点睛般的点评是本书亮点。如作者认为嘉靖“大礼议”政治纷争的本质,是“道与势之间的对抗,也就是儒家之道与帝王之势的一场激烈较量”。明朝覆灭的关键性因素,其根本还是“统治体制和社会经济结构中存在的内部矛盾和痼疾”。作者的这些判断也与我的观点比较契合。我想,是否是从那时开始,儒家之道对帝王专权无形之中的牵制走向弱化,进而影响到社会伦理引领的弱化,使得明初礼制分明的简朴民风转化为嘉靖年间奢靡风气蔓延,从朝廷到民间,“僭礼逾分而无所畏惮”。

读史使人深思,历史的选择往小处看和一个人的人生选择诸多相似,充满了许多的偶然,这种偶然背后似乎总有一只无形的“大手”。这只看不见的“大手”就是所谓命运吗?我认为对于个人而言,命运受制于外部环境、自身性格和认知水平。因此,我们能改善的部分是存在的,比如对性格有意识地优化,或者努力提升认知水平——至少不能让自己有生之年都停留在一个认识层次上,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