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3年12月12日

全路首创!机车撒砂智能监测系统准确率超99%——

30双“慧眼”专盯机车下砂

本报记者 徐青青  通讯员 邓小龙

重庆机务段兴隆场整备车间内,有30双“慧眼”不眠不休地“卖力打工”,实时对机车出砂口进行“健康扫描”;与此同时,检测分析组办公室内的6块大屏幕显示着每台入库机车的下砂动态。

这套全路首创的机车撒砂智能监测系统由高清摄像矩阵、音视频人机交互、中央数字处理单元和数据储存等子系统组成,能实现各型机车撒砂状态的自动识别和智能判断。

该系统投用后迅速引起全路机务同行的关注,今年以来,来自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的兄弟站段纷纷上门取经。该系统很快在成都机务段、合肥机务段、太原机务段、兰州西机务段、安康机务段等单位推广。

问题导向——

填补撒砂检测技术空白

有必要将算盘打到“砂”上?

对此,重庆机务段技术科副科长尹杨深有感触,15年前,大学毕业第一天上班的他被“发配”去扛机砂,“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后来,尹杨才理解“机车跑得好,撒砂少不了”的含义。

“机砂是唯一能改变钢轨与车轮之间摩擦系数的变量。”尹杨解释,“比如雨天人在坡道上跑,脚下很滑使不上劲,要穿带钉的鞋。机砂就像小钉子,能调整机车牵引力,避免车轮空转。停车时,机砂也是一种制动辅助剂,下砂不良,火车就不能及时停住。”

牵引列车的每一台机车都配备了一套撒砂系统装置,出砂口安装在驱动轮的前面,司机可通过脚踏板来控制撒砂的时机和时长。

为确保机车下砂良好,库内撒砂试验是日常整备的重要项点之一。但一直以来,人工试砂的方式存在机砂浪费、作业劳效低、环境污染重、作业停时长、质量监控难等一系列弊端。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重庆机务段首先想到向他人“借智”,但走访各兄弟站段后发现,大家基本上都是人工试砂,上述的弊端是全路共性问题。

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通过不断调研和“头脑风暴”,他们渐渐有了眉目——给每一根砂管安装一个摄像头代替人眼看。

“想象中是个很简单的事,但一到了具体操作,问题却复杂得多。”尹杨介绍,机车型号不同、长短不一,砂管位置各异,加上货车司机停车对位可能不准,摄像头难以精准拍摄到所有出砂口。

不仅如此,飘忽的风向、昏暗的光线、潮湿的空气,都会影响摄像头的识别。“在雨天,摄像头拍摄的照片中区分不出砂和雨滴。”革新之初碰的“钉子”,尹杨还记得清清楚楚。

今年1月该段着手研究,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通过高清广角摄像头,把拍摄到的画面进行拼接,不漏过每一根砂管;精准设定相机阵列的位置,30个高清摄像头在股道两侧依次排开,并安设指示牌“指引”司机对标停车;通过调整相机参数,解决雨天、雾天、灰尘和光线昏暗环境下的识别问题,对撒砂试验过程进行高清拍摄……如此一来,机车撒砂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兼容所有车型,满足不同复杂场景下的使用条件。

经过大半年的试用,该系统已日渐成熟,填补了国内轨道交通撒砂检测技术上的空白,提升了机车整备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平行作业——

全年压缩停时约5500小时

砂粒虽小,文章可大。

铁路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提高运输效率要坚持系统观念。在持续深化畅通“2.0”工程的大背景下,各系统需打出“组合拳”,而在机车整备这一环要做到的就是让机车尽快出入库,从而实现“整备服务运用、运用服务运输”。

在重庆机务段段长皮春看来,想在破难题中提效率,既要在运用上“算大账”,也需在节约的机砂与人力上“算小账”。

兴隆场片区运输繁忙,该段每日开行列车近500对,兴隆场整备车间每天入库整备的机车有120台左右。“入库机车太多,通道有限,很堵。”皮春说。

到底有多堵?此前,该段主管副段长彭军添乘机车从到达场进入整备场,“步行5分钟的路程愣是在机车上‘堵’了85分钟。”彭军说。

保障运输畅通要考虑连锁反应,就像公路上红灯越多、时间越长,排队等红灯的车就越多,疏导不及时就会造成拥堵。因此,该段考虑在所管辖的范围内取消不必要的“红灯”。

开展平行作业就是缩短“红灯”时间的重要举措之一。

以往机车从入库到出库,主要有三大流程——停车吸污、撒砂试验、整备作业,标准作业时间要求不超过60分钟。

机车撒砂智能监测系统投用后,机车撒砂试验与吸污作业同步进行,减少单台机车整备停时约6分钟,缓解了库内拥堵。靠着这关键的6分钟,如今,机车从段外到达场进入整备场的时间压缩至30分钟左右,台均整备时长也由156分钟缩短至112分钟、减幅28.2%,兴隆场趟均出发、到达辅时分别下降12.7%、6.3%。

“从运用上来算大账,全年共压缩停时约5500小时,机车周转效率明显提高,按照机车台均整备时间为90分钟计算,相当于每天额外增加10台运用机车。”该段副段长龙翔介绍。

精打细算——

节约年成本超300万元

“机砂很贵,比普通大米价格还高,可能值泰国香米的价格。”该段党委书记张继伟笑着说,在机砂上“算小账”能积少成多,给“大盘子”做贡献。

按照以往的撒砂试验作业方式,每个整备点每班需双人配合,机车到达后一人在车上操作、一人在车下逐位检查确认撒砂状态并用手持记录仪录像,两个整备场共需16人;智能监测系统使用后无需人工录砂,劳动效率大幅提升,全年节约工资成本支出280万元。

以HXD1型机车为例,以往作业时,最多需要人工逐一检查16根砂管状态,每次进行向前或向后撒砂试验为8根砂管同时撒砂,这意味着作业人员每检查1根砂管就有7根砂管在无效下砂,单台机车完成撒砂试验换算后相当于单根砂管连续撒砂10分钟,造成大量机砂浪费。

该系统投用后,各型机车仅需进行前、后各一次撒砂,地面设备即可自动完成整车撒砂状态结果判断、故障提报推送、视频留证和统计分析等工作,识别正确率高达99%以上,管理效能明显提升。每次试验仅需两次撒砂各8秒,配合接砂盘进行机砂回收再利用,每年节约机砂成本约39万元。

对于职工而言,感受更为直观。“以前撒砂试验都是在室外,晴天灰、雨天泥,低着头猫着腰,完全靠眼睛去看,每次作业完都是灰头土脸。”该段兴南专修组职工文旭告诉记者,大家都觉得录砂工作苦,没想到现在完全改变了。

以往反复撒砂的作业方式产生大量粉尘,加之试验地点分散在整备场每根股道的到达区、出发区和整备棚内,每年产生的约350吨废砂散落在2500平方米范围里,回收管理困难。“哪怕不开窗,每天办公桌上都会堆两张打印纸那么厚的砂。”尹杨说。

该系统投用后,原本分散在整备场各处的撒砂试验作业集中到1个采集点进行,且每次试验用砂量仅为原来的八分之一,粉尘和废砂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整备场空气质量不佳的状况得以“翻盘”。

以“智”促“治”,成效渐显。如今,效率高了,环境好了,成本降了,管理也更加规范精细了……“机车撒砂智能监测系统解决了机车整备作业‘老大难’问题,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节约了检修成本,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创新成果。”前来调研的国铁集团机辆部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下一步,该段将通过大数据积累,探索实现机车撒砂的量值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