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杜苗 陈凤英 本报记者 徐青青
同事们用“内外兼修”这个词形容成都桥路大修段青年施工队。
“我们需要在户外作业和室内作业间不断切换。”队员赵宇涛笑着解释,既要在现场执尺勘测,又要在办公室“数智”计算和制图。
赵宇涛和另外6名队员组成了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青年施工队。近期,这支年轻队伍刚刚完成了沪昆铁路清水江大桥、水花大桥、重安江特大桥、南山河特大桥、襄渝铁路嘉陵江大桥、渝怀铁路唐家沱中桥共6座钢梁桥的换枕精准测量任务。
自开工起,该施工队一直是“白加黑”的模式,白天做角钢间距测量、标记测量点位、钢梁除锈等基础准备工作,晚上则架上全站仪进行钢梁上盖板的标高测量和线路方向测量工作。
“总体来说,我们的工作分‘三步走’。”队长朱军臣介绍,首先进行枕木、护木的预排布工作,为后续的测量作准备;第二步进行钢梁桥上盖板标高、线路方向和钢梁联结系等细部测量,为后续桥枕的设计及制作提供数据支持;最后进行施工慢行里程、机具材料进场道路、摆设位置、既有铁路设备影响等各项施工调查,为施工队伍顺利进场提供确切的“说明书”。
做好桥梁测量工作是其中关键一步,但想要精准“把脉”并不容易。队员们计算了一下:从坡脚到桥面高差近百米,小组成员每天至少上下4趟,相当于爬20多层楼。“经常爬坡爬到腿软,可我们手上的测量功夫稳得很,马虎不得。”队员余小可朗声说道。
精确测量有多重要?“它是确保列车运行安全和旅客乘坐平稳舒适的先决条件。”朱军臣补充道,在前期测量工作完成后,还需要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在已测量数据基础上对数据再次处理。
在这个“烧脑”精算阶段,小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精算数据,另一组根据数据进行CAD绘图。“数据处理过程非常繁琐,处理后的数据和图纸会交付给轨枕厂家进行材料的准备、桥枕的预制等,这就要求每一个关键数据都要进行反复运算与印证,保证精确无误。”朱军臣说。
嘉陵江大桥是近期测量中跨度最长的一座桥,队员们也在这座桥上花费了最多的时间和心血。桥上既有温度调节器在明桥面上,温差变化时,钢梁的变化与钢轨变化不一致,导致拉裂枕木的病害时有发生。如何能在更换桥枕的同时有效解决温调器造成的病害,成了他们思考的重点。
在充分调研并与集团公司工务部和设备管理单位探讨后,小队拿出一套“组合拳”——既考虑更换复合桥枕的测量安装,又对温度调节器移动位置进行测量,“二合一”的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设备病害的发生。”队员康自志介绍。
把重复的工作做精,把出现的问题解决好。6座桥,7个人,历时60天,该施工队采用点外与点内作业、初测与复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完成了全部测量工作,为6座钢梁桥后续施工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