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3年12月16日

当记者的零星记忆

潘孟

“2009年7月22日:西藏饭店17楼,太阳只剩下指甲片儿;天一下黑了,又一下亮了。像被按了快进的碟片,想起电影《玛雅》里的场景。”在久未打开的博客里查找资料,发现自己在媒体实习期间写下的片段感悟,想起一些当记者的零星记忆。

那是大三结束的暑假,要自己找地方实习。也许是因为无知而无畏吧,我直接找到一家省级党报说明来意,按对方要求提供了学校介绍信和相关资料后,就被安排到经济部,开始跟班实习。

那时候川渝地区的报业还处在欣欣向荣的阶段。我渐渐习惯了跟着不同的老师、去不同的会场跑各种会务新闻,稍微难一点儿的就是和老师去做了几次街头采访,没什么自己的想法,就是尽力在老师们的思路下达到他们的要求。

就这么晃了大半个月,“日全食”来了。那几天,销量最好的几家报纸都在连续报道日全食相关预热消息,大街上也有很多用来观测日全食的商品售卖。也许是想看看我的长进,经济部主任——一位传说中很厉害的媒体人,把独自采写日全食相关报道的任务交给了我。

我紧张极了,心里完全没底,只能找来主任提及的几份报纸,去看别人怎么做,然后硬着头皮去春熙路几家眼镜专卖店,询问了观测眼镜的售卖情况,便匆匆写稿交稿。

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自己都不满意的稿子提交上去,不可能发出来。同时主任还批评了我,说我不主动思考,推一下动一下。他的批评让我清醒而窘迫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为此我很感激这位只有几面之缘的老师,也为辜负了他的信任而心存愧意。

一直以来,我把自己错过一些不错的职业平台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性格内向封闭。然而随着阅历渐增,才逐渐发现其实核心因素还是在于专业基本功和与之相关的思维认知程度,性格会有一些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这种“发现”一方面来自观察外部:很多专业很厉害的人并不都是“社牛”,反而“社恐”不少;另一方面来自观察自身:在工作沟通中如果带着采访的心态,事先做了功课再去和人交流,便找得到话说,想问的问题也很多,可以很自然地交流,从而收获许多深度的了解和意外的感动。

有一天在太古里附近,随意望去发现不远处就是曾经实习过的那家报社的大楼,十几年前那些短暂却清晰的经历一下子涌入脑海。人的成长,虽然不尽人意处颇多,却又好似总有一种东西,兜兜转转终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再相见。我们意识到也好,没意识到也罢,相信没有一种经历是白费力气,都有其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