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济佑 通讯员 郝嘉翔
作为集团公司唯一一家专营石油化工品运输的企业,成都铁路石化公司于去年迎来了企业成立的第30个年头。然而,对于这家曾历经荣光与沧桑的老牌企业而言,这个“而立之年”过得并不平静。
从去年因经营资质问题险被“摘牌”,到今年破局突围,该公司上下齐心、攻坚克难,在集团公司多部门和单位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下,用一年时间维系了经营发展命脉,保住了集团公司危险化学品多元经营版图,更在实践中破开了一条改革发展的新路径。
11月13日,成铁石化公司提前48天完成全年经营任务目标。截至12月18日,该公司今年累计装车7.3万车,发送货物吨数421万吨,实现运输收入3.67亿元,运输毛利1.05亿元。
对“证”开方 力挽狂澜
“看似是一张薄薄的经营许可证,却事关公司存亡和职工去留,还好办下来了!”11月30日,成铁石化公司所属西南油品配送公司顺利完成异地注册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换证工作,正式使用“四川成铁石化运输有限公司”开展成品油铁路运输业务,成铁石化公司主管业务副总经理樊俊得知消息后难掩激动。
挂断电话,樊俊在密密麻麻排列着各式图标的电脑桌面上,一眼便找到了一份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下发的红头文件,他指着屏幕上的白纸黑字告诉记者:自2022年11月8日企业《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到期后,必须持有成品油储存设施才可重新换发,否则将不能继续开展成品油经营业务。正是这份“卡脖子”的文件,令注册所在地既无储油设施、又面临现有资质即将到期的成铁石化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最开始,我们想尽了办法,包括利用机务段既有储油罐、与中石油等单位共用油库等。”成铁石化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刘松回忆,因不满足新规“一库一证”要求,方案均被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否决,而“最后通牒”的时限却一天天逼近。
坐等关门还是末路求生?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政策变故,成铁石化公司上下直面危机、主动求变,打响了一场不见硝烟却刻不容缓的“生死硬仗”。
建立公司年度重点任务清单,以“揭榜挂帅”的形式落实责任人,按项目制方式推进并实施严格考核,每日通报最新进展……与此同时,公司积极争取集团公司政策支持,强化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刘松所在的工作专班不遗余力搜寻着每一根“救命稻草”。
3个月后,好消息终于从距成都500余公里外的大凉山永郎镇传来。经咨询四川省及当地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税务等10余个部门,成铁石化公司得知租赁油库可以办理成品油许可资质,而公司在当地恰好有一家带储油设施的合资子公司,若所属西南油品配送公司异地注册搬迁至永郎镇,便可通过租赁合资子公司储油设施的方式,重新换领经营许可证。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正当大家沉浸在喜悦中时,新的麻烦事又来了。”成铁石化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刚介绍,按照国家危险化学品三年行动整治方案,新成立的西南油品配送公司安管人员必须具备化学、化工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或化工类中级及以上职称。但放眼整个公司,只有时任综合部部长的伍浩珉和公司本部另外4人符合条件。
“伍浩珉是化学安全工程博士出身,和其他几人一样,他们都早已在成都结婚安家,一下子要把大家调整到人生地不熟的大凉山工作,真不知道怎么开口。”王刚说,正当自己万分犹豫时,伍浩珉等人竟找上门主动请缨。
“只要公司能保住就行。”怀揣这样的想法,伍浩珉等人当晚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往永郎任职的列车。
“多条线”拧成“一股绳”。此后,在集团公司货运、财务、企法、人事、劳卫、科信、计统、建设、经开等多部门和西昌车务段、成铁工管公司等单位的协助下,成铁石化公司一边完成西南配送公司注册地变更及租赁事宜,一边着手稳步推进储油设施技改工作,最终顺利换领了新的经营许可证。
目前,重新“持证上岗”的成铁石化公司成品油日均装车220车,每日实现收入130余万元。
对内“抱团” 共治痼疾
宝成铁路天回镇站内,“油龙”呼啸,叉车轰鸣,作业不歇。
2002年,集团公司敢为全路先,促成成铁石化公司与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川渝分公司成功牵手,在天回镇站开创了基于成品油“一票制”结算模式的铁路全程物流配送业务,搅动西南成品油运输市场风云乍起。
时序轮替,受彭州石化、兰州炼油厂、乌鲁木齐石化厂等化工上游企业相继进入检修周期影响,今年成铁石化公司办理成品油运输业务的全部7个站点运量持续下滑。
据统计,成铁石化公司今年2、3季度分别发运成品油约2.1万车、1.7万车,运输收入环比下降18.8%、20.5%,创下近5年来最大降幅。
以运量下滑最严重的天回镇站为例,成铁石化公司所属四川成铁石化运输有限公司经理李敬阳介绍,因站内平日到发货物品类繁多等原因,专用线取送车作业量常年居高不下,给运输作业效率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受运输组织和化工上游企业检修年叠加影响,天回镇站成品油总装车数9715车,同比减少4092车,完成运输收入5137万元,同比减少2269万元,降幅分别达29.6%、30.6%。
抱着“不改变就死路一条”的想法,成铁石化公司与成都北车站按照集团公司一体化经营发展理念,以第二批主题教育为契机,双方一道直奔现场,剑指疴疾。
“我们和成铁石化公司反复研讨了天回镇站运输组织模式,以及102、104油库装卸车作业流程。”成都北车站站长徐大江介绍,经过两家单位多番研究,提出了把罐车车流部分解编能力转移至成都北车站,做到从源头上疏堵通淤。
改变不易,但收益不小。今年10至11月,天回镇站月均装车1410车,月均自备车装车1290车,运输收入较9月分别增加162万元、144万元,多项经营指标止跌反弹。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围绕“提高作业效率,营销增运上量,推动公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课题展开调研,成铁石化公司通过与成都北车站、绵阳车务段、遂宁车务段等运输站段联劳协作,建立了包含召开座谈会、举办现场办公会、开展联合检查等形式在内的定期联络协调机制,着力解决结合部问题,不断优化现场作业组织流程,推动成品油装车增运上量。
主动融入集团公司大运输格局,同样是该公司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一招。成铁石化公司主管运输副总经理刘皓表示,为进一步掌握集团公司管内每日罐车装、卸、运、排的实时动态,他们还在集团公司调度所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合署办公”常驻工作机制,在调度大厅设立了罐调台,使罐车运输计划更精准、车流组织更合理,与集团公司运输调度、货运营销中心及相关站段共同打好成品油运输增运上量“组合拳”。
“目前,我们已经把罐车使用周转率从平均每月4.5次提升至最高7.8次,实现了装卸和取送作业的无缝衔接、快送快卸、快装快排。”谈及成效,刘皓眼笑眉舒,“运输站段的服务支撑保障作用愈发突出,而我们非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对外“搭桥” 道宽路广
挑战来自内部,更来自市场。
“跳出钢轨搞经营”数十年,成铁石化公司市场开发部部长谢飞深知,随着当前物流运输行业竞争加剧,如果不能从“坐商”真正迈向“行商”,迟早将在残酷市场竞争中折戟沉沙。
对此,成铁石化公司于今年2月辟出一块“试验田”,正式成立石化及附属产品精准营销项目组,以项目制、市场化经营理念开展精准营销,细化完善业绩考核措施,并逐一走访西南地区各大炼油厂、石化公司,广泛征求企业对铁路运输的需求和意见,积极宣传铁路运输优势,并提供“一企一策”等特色服务。
四川盛马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是目前西南地区唯一被保留的地方民营炼油企业。“此前,这家企业成品油铁路年均发运量为2600余车,但近年来由于改造升级炼油设备,已经停工停产很长一段时间了。”谢飞一边翻开为其“量身定制”的营销档案,一边接着说:“精准营销项目组成立以来,我们派专人现场驻点,随时跟进掌握企业最新动态,了解存在的实际困难,以便后续开展针对性营销。”
市场机遇总是青睐有备之人。
不久前,四川盛马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结束“休眠”,全面恢复成品油生产供应,但因与市场“脱轨”太久,加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时间竟找不到合适的销路。
“我们立即上门,发挥公司自身业务优势,为其联系了绵阳、广元、巴中等地带专用线的大型厂矿和油库油企。谢飞称,在他们的“牵线搭桥”下,四川盛马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很快便和一家为矿山、工地供应成品油的公司成功签订了成品油买卖合同,并约定由铁路提供“点对点”运输服务。
今年以来,成铁石化公司已发运四川盛马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品油2583车,共计14.2万吨,累计实现运输收入1084万元,为双方2008年达成合作15年以来的最好成绩。有力推动营销成果“落地开花”的同时,也在业内赢得了好口碑。
精准营销项目组成立后,成铁石化公司“朋友圈”不断扩大,在环环相扣的成品油运输产业链里,陆续打开了重油、航煤、甲苯等新品类的铁路运输市场,蹚出了一条条产业突围的新路子。
“我们今年还通过统计梳理95306电子商务平台上的5万多条运输数据,开发了‘彭县—天回镇—省内—彭县’自备车循环班列,将成都周边100公里以内的成品油公路运输资源,抢占至铁路运输市场。”作为精准营销项目组成员之一,成铁石化公司所属四川成铁石化运输有限公司计划组组长李凯堂对行业补贴政策尤为熟悉。
据他介绍,依托循环班列,他们今年为集团公司争取到了成都市运输结构调整‘公转铁’专项奖励资金2000余万元,擦亮了成铁石化公司高质量低碳发展的“绿色名片”。
回头望,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
事非经过不知难。王刚表示,走过“史上最难一年”,离不开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的无私奉献,更离不开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巨大帮助。下一步,他们将按照集团公司“1+4+N”整体工作部署,进一步转变观念,用好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一方面,深入推进与运输业一体化经营发展,主动拥抱市场,拓展项目开发,探索新能源产业在铁路领域的结合运用;一方面深化QC质量管理,促进业财融合,做好算账经营,不断提质增效,实现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