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4年05月04日

精检细调焕发道岔“新活力”

通讯员 景云涛 张阳阳

“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要将手脚伸入道岔转辙部位里。”4月17日22时,青神综合维修院内,成都高铁工务段乐山线桥车间主任文浩正在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提示。

为进一步提升管内道岔设备质量,该车间提前谋划、统筹安排,综合利用“天窗”实施工电联合整治。按照计划安排,当晚需要完成青神站内3号、5号道岔精调作业。

22时30分,现场作业负责人、该车间彭山北线路维修工区工长许明华带领作业人员在青神综合院内按照作业要求清点试用机具材料,检查照明设备,进行图示化分工、班前学习,有条不紊地完成班前准备。

23时30分,青神站内灯光晃动,作业人员齐聚在站台上。随着“调度命令已下达,线路已封锁,可以上道作业”指令的下达,许明华带领作业人员快速到达作业地点准备开始作业,这时雨也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

道岔是钢轨的咽喉,道岔的质量状态对运输效率和行车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每组道岔作业后的几何尺寸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每一个操作细节必须谨慎。

“此处轨距测量误差0.1毫米。”该车间青神线路维修工区线路工何子灏负责推行零级小车,他的父亲何平跟在其后负责使用道尺进行人工测量,他们在对现场几何尺寸进行复核对比。随后,文浩将数据标注在混凝土枕对应处,以便进行后续作业。

何子灏是2021年入路的青工,何平已经是该车间彭山北线路维修工区有着26年工龄的老师傅了。由于父子俩不在一个工区,工作时很少见面,而当晚他俩却组成了工作搭档。

雨越下越大,该车间线路工魏东带领作业人员用扳手将连接螺栓逐个松动,然后小心翼翼地根据标注数据来回扳动道岔调整到合适位置,将该处轨距恢复到作业验收标准,对扣件进行扭力矩测量,使用轨道检查仪和道尺回检现场几何尺寸。为确保道岔设备达到最佳状态,这样的作业流程要重复无数次。

成都高铁工务段作业人员通过调整尖轨顶铁片或更改轨距块、偏心套,让心轨离缝尽量控制在0.5毫米至0.75毫米之间,扳动道岔检查顶铁与翼轨间隙是否在1毫米以内。随后,成都电务段作业人员对转辙机进行加片,查看转辙机拉杆强度。确认无误后,进行极限调试和功率曲线确定。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经过近4小时的奋战,许明华带领作业人员做完了几何尺寸回检,与成都电务段作业人员确认功率曲线良好,至此,道岔精调作业顺利完成。“再确认一下螺栓是否拧紧,记得把工具清点齐全。”文浩不忘叮嘱作业人员做好收尾工作。

雨渐渐小了下来,作业人员出网将工机具装好后,趁着夜色踏上了返程。经过调整的道岔,将在黎明迎来首趟动车组平稳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