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4年05月04日

大凉山里的“共青团号”

通讯员 钟诗宁 赵仁杰

4月26日,和煦的阳光洒落在西昌南站。13时左右,5634次“慢火车”稳稳地停靠在站内,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服务旅客乘降。

“马上‘五一’劳动节了,人多,货物也多,一定要注意对标和平稳操纵。”在列车司机室内,西昌机务段机车乘务员曾彬和陈寿明正在进行最后的发车准备,并相互提醒。13时7分,列车准点发车,穿行于大凉山的青山绿水之间,开启了一天的“慢游时光”。

运行在成昆铁路上的5633/5634次“慢火车”由该段“共青团号”青年班组值乘,其前身是该段大凉山“扶贫先锋号”青年包乘组,班组共有16名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2岁。至今,他们已安全值乘“慢火车”超过3200趟,平均每年服务沿线旅客超过50万人次。

“慢火车”一路向前,穿山越岭,虽然速度不快,但是运行平稳。陈寿明时刻关注着列车运行提示和前方路况,并与曾彬默契配合,认真完成一系列“手比口呼”的标准化作业流程。

与高速铁路不同,成昆铁路于1970年通车,全线高低起伏不定,受地理因素影响不可控因素较多。“共青团号”青年班组的司机们需要不停地进行提速、制动、溜行、停车、启动等操作,还要全程严格瞭望,并精细地执行标准化作业,才能确保“慢火车”安全平稳运行。

为了给乘客们提供舒适平稳的乘坐体验,“共青团号”青年班组下足了功夫。所有驾驶机班提前熟记沿线乡镇的赶场时间,强化灵活对标,以便旅客的牲畜、农副产品等能直接搬运上车。同时,结合成昆铁路线路复杂、坡道急等特点,班组邀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慢火车”运行中的操纵环节进行精细指导,每个动作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13时53分,“慢火车”即将抵达月华站。

“月华站,客车5634次接近。”“客车5634次月华站一道停车,5634次司机,请你往前多走一点,有旅客携带了鸡鸭。”曾彬与车站工作人员联控道。

听到车站的要求,曾彬迅速在心里计算着撂闸时机和制动距离。“曾哥,月华站停车标大概在280米处,按照230米来‘撂’吧!”陈寿明提醒道。

“嗯,不过今天车上旅客比往常多,车体的制动力会受到一定影响,有点考验人哦!”曾彬打趣道。

13时54分,曾彬嘱咐陈寿明:“一会儿接近站台就不要鸣笛了,小心惊吓到这些家禽。”话音刚落,列车缓慢地停靠在站内。

透过列车司机室车窗往外看去,站台上的乘客携带着各种农副产品陆续上车,鸡鸭等家禽牲畜也有序登上它们的专属车厢。

13时59分,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列车再次启动,开往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