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4年05月04日

无问西东,行你所行

■邓馨鑫

如果能提前了解你的人生,知道青春的短暂,知道世俗的强大,知道自己所遭遇的结果,你是否还有勇气继续向前?

2018年,广告策划人张果果独具创意的广告提案却成了公司派别之争的牺牲品,烦闷的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散心。

1962年,陈鹏正在清华大学念书,他与中学同学王敏佳、李想形影不离,含蓄朦胧的情愫在三个少男少女中悄悄蔓延。王敏佳为替中学班主任“讨回公道”,冲动之下写下一封告诫信。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封信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成了王敏佳有罪的证据。在外地研究所工作的陈鹏赶回北京,救下了被不明真相的群众打得几近断气的王敏佳,并将她安顿在一个小村庄,那是他作为孤儿吃百家饭长大的地方,民风淳朴。而李想因未能有勇气站出来澄清事实,心怀内疚地去了支边医疗队。

1938年,富家子弟沈光耀在西南联大艰难求学。屋外暴雨如注,台上老师的讲课声也被雨声淹没。眼见同学们心不在焉,老师转过身去,在满是物理公式的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字。屋漏逢雨,教室里溅起泥点,老师的长衫被淋湿,水汽弥蒙的眼镜后,是安宁坚定的眼神。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平津告急、华北告急、整个中华民族告急!日军兵锋相逼,时任校长梅贻琦同师生在广袤的西南大地上,翻山越岭,行程1800多公里,耗时近70天,在云南成立了西南联大。在这座“最穷的大学”中,男生们的皮鞋和领带,女孩们的辫子和长裙,都在泥泞的土地中实现了生命的粗粝转变,在铁皮为顶、土砖为墙的教室里,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中国,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勃发喷涌。

就在静坐听雨这天,沈光耀推开漏风的窗户,教室外蓑衣小船,湖面涟漪阵阵,泥土芬芳,雨燕穿梭。此刻,他们仿佛不是苦难的求道者,而是终将击破暴风雨的、新生的太阳。

时隔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日影院中人人屏息,仍然能感受到那刻从银幕里溢出来、拂过我周身后最终停留在眼窝里的温润气息。彼时我仿若穿越百年,与那时的沈光耀完全共情。充盈我内心的,是战火纷飞时依然能够求知的幸福;充盈我内心的,是找到步履不停的方向后,无法抑制的欣喜。

大概就是从那一刻起,沈光耀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与各所大学里近300名学子毅然投身军营。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前第一批飞行员。训练期间,沈光耀时常驾着飞机将自己省下来的食物撒落在附近村庄。他大概直到牺牲都不会想到,自己的善举会救活一群孤儿,其中最小的那个男孩几十年后还成为了他的学弟。

回到2018年。清明节,张果果在与父母一同为救命恩人扫墓的过程中,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出了选择。

《无问西东》的故事至此完整。沈光耀的善举救活了陈鹏,陈鹏救下了王敏佳,并在爱人的支持下投身新中国原子弹研究事业,当震撼世界的蘑菇云终于升起时,他平静地返回了家乡。李想支边时,在暴雪中救下了张果果的父母,张家父母在李想的墓碑前劝慰张果果:人生短短几十载,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生命循环往复,救赎与被救赎,自洽与和解,以及时代精神的复刻、薪火相传的力量,都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体现。剧情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展开,用小人物的故事谱写清华大学传奇百年校史,给观众带来一场奇妙的生命体验。

当代人常思考,究竟该怎样度过我们的一生,什么才是真实,什么才是正确?影片中,梅贻琦说:真实就是不论你看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都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恼、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现代社会,感觉时间呈倍速消逝,人们短暂地开怀,短暂地难过,来不及思考和体验,就又带着还未整理好的情感陷入麻木的忙碌。当时间陡然变慢,人们站在十字路口,局促地攥着贫瘠杂乱的内心,不免惶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沈、陈、李们,是值得我们羡慕的,因为他们都有一颗丰厚、坚定而真挚的心。

影片中让我时至今日仍无法忘怀的场景,是敌军战机步步紧逼,轰炸声回荡在山谷,全校师生避于山中,黑板靠在土堆上,学生们席地而坐,老师们讲课的声音好似要与轰炸声一决高下——真真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身立乱世,长衫执鞭,传道授业,不惧殒身,此乃信念所致。

影片最后,旁白声起,问出了文章开头的话:若提前知晓你的生命轨迹,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只愿你无问西东,行你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