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
三十多年前,老家农村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好,但动摇不了每年端午节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有一年,县上举办“龙舟节”,我们乡要组建龙舟队参加龙舟赛。有一天,父亲正在插秧,乡文化站突然来人通知,父亲入选了乡里的龙舟队。
父亲从小在水边长大,经常随爷爷划着小渔船下河捕鱼,水性好,也自恃划船技术一流。他长年劳作,练得一身好筋骨,可以将三米长的小渔船轻松扛在肩头,所以想当然地以为划龙舟也很轻松。
父亲要去参赛,田里自是少一个人干活,母亲就不允。她不理解,在生活困难的年代,不饿肚子不是比什么都重要,怎么能不劳作。爷爷此时站出来说,如果家里缺劳力,他自己哪怕年龄大了,也可以顶一个。他要父亲好好去训练,划龙舟与插秧苗同等重要。
早年爷爷带父亲下水捕鱼时,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爷爷都会装上舍不得吃的米团,划船扔进河心。爷爷说,吃粽子、划龙舟这些习惯不是简简单单流传到今天的,一定有最朴素的道理,不仅是纪念先贤,更在于传承,中国人不能忘本。
就这样,在爷爷的支持下,父亲在家乡的小河边第一次见到了参赛的龙舟,总长有五六条小渔船连起来那么长,橙色的龙头气宇轩昂令人敬畏。父亲和其他二十多个青壮年东摸摸西瞧瞧,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父亲的划龙舟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二十多个人拿了桨、上了船,才知道划小渔船和划龙舟是两回事,一个人力气再大、技术再好,也不如一帮人同心协力划得快。请来的教练不厌其烦地指导要领,大家练了一遍又一遍,练到最后都生出了退意。
父亲赖在家里,宁愿插秧苗也不愿划龙舟。爷爷开始不知情,后来知道父亲是在逃避,就来气了。爷爷没读过几本书,但知道祖上流传的故事,他说人活着就得争口气,有力气、有精神去划龙舟,日子肯定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父亲听了爷爷的话,感觉身上力气又回来了,重回训练场,感觉龙头不仅仅令人敬畏,更是在引导大家同心协力,同频共振。那年端午,父亲和一帮晒得如泥鳅一般黑的队友挺进了县上的总决赛,齐心协力赢得了奖杯。
一年又一年,父亲后来多次参加过龙舟赛。日月更替,时光飞逝,不变的是每年一度热闹非凡的龙舟赛;变的是今天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美好。转眼又快到端午了,龙舟赛开赛在即,当年在赛场上生龙活虎的长辈如今都活回了小孩样,嚷着要去赛场看热闹。临行前全家人相聚,大家一同举杯,杯中斟满菖蒲酒,几代人都在感怀。“但祈蒲酒话升平”,一千多年前的诗句在今天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端午的河水,不仅承载了国人追思先贤的拳拳之心,还流淌在华夏儿女奋勇拼搏的澎湃之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