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4年06月20日

退伍不褪色 坚守护安澜

——记成都工务段大机维修工区工长陈泰岚

人物档案 陈泰岚,男,汉族,1991年7月生,中共党员,现任成都工务段线路大机维修工区工长。他先后获得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生产)者”等称号。

通讯员 谢欣 何予哲

“砰砰、砰砰……”在成都工务段大机保养基地,大家常常会看见身着蓝色工作服的陈泰岚带领职工对大机进行检查保养。他个头不高,身体看上去有些单薄,一双深棕色的眼睛明亮通透,双手粗糙而有力,手掌上长满了茧子,高挺的鼻梁和紧闭的嘴唇给人坚定自信的感觉。

无惧挑战争当大机司机

陈泰岚是一名“铁三代”,从小在铁路旁边长大的他受到父辈们的耳濡目染,认为成为一名铁路职工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2012年7月,退伍后的陈泰岚如愿来到该段工作。工作第四年,该段新成立了大机工区,需要选拔一批大机司机,喜欢挑战的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大机司机岗位。

然而,驾驶大机并不像是开汽车那样容易上手。当第一次见到停靠在股道上的大机时,陈泰岚被这个庞然大物震惊了。进入驾驶室后,他看见上百个旋钮和按键,密密麻麻地遍布整个驾驶室,光是看着这些旋钮和按键就让人头晕目眩,更别说要熟练掌握每个旋钮和按键的功能。“当时,维修作业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机械化程度并不高,有机会用上作业效率更高的大机,我就必须把握住这个机会。”陈泰岚回忆道,“我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必须在3个月内熟练掌握大机的各项操作技能。”

为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大机司机,陈泰岚充分发挥军人立说立行的作风。他一次次地在大机车体下钻进钻出,一遍遍地熟悉车上的各种按钮、电缆线路和配件等。他利用业余时间在书中学理论、在实践中练技能,每个技术步骤他都要琢磨很多次。那段时间,他瘦了近10斤,长时间的弯腰弓背让他挺拔的身体常常有些伸不直。“那段时间的全部精力基本花在学习大机上了,就连睡觉做梦都会梦见自己操作大机的情景。”回想起那段经历,陈泰岚感叹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多月的勤学苦练,陈泰岚考取了大机司机驾驶证,顺利上岗。

不怕吃苦体现工作价值

陈泰岚拿着检查锤在大机车体下不停地钻进钻出,小小检查锤与轮轴、螺栓、弹簧等部件撞击发出的声音格外响亮。“通过声音的回响和眼睛的观察可以判断出大机存在的故障和安全隐患。”陈泰岚一边敲击一边说,“每次大机上线作业前,我们都要对它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保养,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确保大机作业时保持最佳状态。”

“我们使用的大机是集合了超平轨道、夯实道床等多种功能的大型机械,能够对线路实现精准高效的维修和保养。我们的任务就是平稳驾驶、精准操作、高效保养它,既要当好大机的‘大脑’,又要做好大机的‘保姆’。”陈泰岚这样评价大机和大机司机的关系。

作为大机司机,陈泰岚的工作大都在凌晨进行,一年四季奔波在该段管内的各条铁路上。作为工长的他要带领同事们克服野外作业高温暴雨、蚊虫叮咬、住宿条件差等困难,驾驶“变形金刚”一般的大机对线路设备进行维修保养作业。如果在集中修期间,他可能连续一两个月回不了家。去年成昆铁路集中修期间,他就连续45天没有回家。一年下来,他和大机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

在外施工期间,陈泰岚除了安全高效地完成每一次施工作业外,还要做好大机检修和保养工作。“每年的集中修是整治线路的黄金时期,也是我们最忙最累的时候。然而,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我觉得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陈泰岚说,“我是军人出身,这点苦对我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现在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比以前主要靠人力作业轻松不少。”

截至去年底,陈泰岚带领职工高质量完成线路大机捣固2168公里,期间未发生任何责任事故或安全故障。在他心中,这份工作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能用自己的付出换来铁路安全畅通让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图为工作中的陈泰岚。谢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