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安全靠管理,管理须严细。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稳定状态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因素,所谓管理,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决策、组织,以控制和消除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是事故防治的重要手段,时时处处把安全摆在首要位置、从严从细管控,才能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持续稳定。
当前,集团公司上下正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以各级管理层为重点,各部门、各单位对照“四查三抓”,从思想、管理、作风、落实四个方面查摆安全问题。其中,“查管理”不仅要遏制安全生产中的失管问题,还要让各级负责人敢管、善管。
安全管理,“管”和“理”须并举,既要管住行为,也要理清逻辑。然而近期严峻的安全形势却暴露出“管不住、理不清”的弊病。5月以来,影响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的“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层出不穷的安全管理问题次第浮出水面:施工作业管理粗放,致使安全“阵地”岌岌可危;管理制度办法不完善,诱发设备故障;“现场干惯了、管理看惯了”现象普遍存在,专业管理失管失控;安全监督检查流于形式,纠察问题不痛不痒……连续发生的安全事故警示我们,安全管理做不得表面文章,来不得半点虚假。
找准“病灶”,就要对症下药。紧扣双重预防机制、技术规章制度、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队伍建设、安全监督检查五个方面,此次大检查开出了查管理的良方。是否主动预防?是否贴合实际?是否压实责任?一个个直指要害的拷问为各级管理层理清了思路。
——防患未然,安全管理须超前。事实上,多数事故究其根源,大多是因为没有“想在前”“防在前”。预防为主,是运输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落实风险分级管控,深化安全隐患排查,强化问题动态清零、闭环管理,以防微杜渐的工作主动化解可能威胁安全的未知被动,方能止祸于萌。
——强化专业,把牢安全主动权。专业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安全稳定,现场作业的薄弱环节、典型问题,不难从专业管理上找到症结。抓好安全管理,不仅需要想干事、敢干事的冲劲,更需要能干事、干成事的本领。提升专业能力,树立专业管理的技术权威,加强专业管理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打赢安全主动仗。
——务实求效,从严从实莫空谈。安全管理切忌“高高挂起”,管理中“耍花招”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若是将规章制度束之高阁,片面追求标新立异,搞“花拳绣腿”、虚张声势,管理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只有以现场需求为导向,才能做到底数清、状况明,以具体可行的举措筑牢安全防线。“沉下去”的同时,安全管理还应“严起来”,瞄准“痛点”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压紧压实包保责任,出重拳、求实效。
安全是“管”出来的。只有在“管”上下功夫、在“实”上较真劲,以查促行,才能真正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现场管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