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颖璐 刘晓
“太快了!只需1小时40分钟!”8月30日13时55分,黄龙九寨站迎来了从成都开来的第一趟动车,车厢内的旅客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掏出手机拍摄记录。在此起彼伏的赞叹声中,众人翘首以盼的“坐上高铁游川西”由梦想变成现实。
这一天,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以下简称“镇黄段”)正式开通运营。这一刻,“留白”的西部铁路版图添上重要一笔。俯瞰大地,从绿意盎然的天府之国到壮美辽阔的青藏高原,川青铁路宛若飞驰的巨龙,穿越崇山峻岭,蜿蜒而上,为这片绿水青山带来更多的可能。
聚力攻坚——
“烂豆腐”上修建“超级地铁”
川青铁路穿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经过我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一阶梯过渡的高山峡谷区。因这一地区特殊的地质结构,在这里修铁路被工程界公认为“地狱级”难题。
“川青铁路是世界上第一条穿越8级大地震灾害核心区的铁路,是我国横断山脉北段首条铁路,也是目前我国穿越活动断裂带最多、伴行活动断裂带最长的铁路。”中铁二局川青铁路成黄段项目党支部书记王渊认为,这可谓是在“烂豆腐”上修建“超级地铁”。
从盆地进入中低山区后,川青铁路扎进大山,隧道接连不断,宛如在山岭间穿行的“地铁”。据介绍,此次开通的镇黄段隧道比高达95%,其中最难攻克的当属亚洲最长单洞双线铁路隧道——德胜隧道。
这条隧道全长近23公里,动车通过仅需7分钟,上万名建设者却为之奋斗了10年。为何这么难?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全隧大变形发生比例高达32.6%,掌子面溜坍、涌泥、突水等问题共计发生300余次,最困难地段全年掘进不足7米……
万众一心,啃下“硬骨头”。经反复摸索,建设团队采用主动控制技术,先把10米长的中空锚管扎进岩层并在里面注浆,让其在岩层里“生根”;随后,加装双层HW200型钢拱架,将周围的岩层“扣牢锁紧”,形成“乌龟壳”一样的保护罩,再进行衬砌施工。
掘进难,铺轨同样不易。中铁八局成兰项目常务副指挥长张华告诉记者,川青铁路镇黄段全长69公里,高差却有650米,全线最大坡度达17.8‰。加之线路地处高原,轨道铺设难度非常大。为此,项目团队安装了运输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配置了80余台(辆)先进设备,用3台机车同时牵引的方法,终于安全如期完成了铺轨。
建设困难重重,通车后的安全又如何保证?德胜隧道内藏着的“地下迷宫”——大型防灾救援站便是答案。救援站为三层结构,上层排烟、中层疏散、底层逃生,整体由35个洞室群组成,长度超过3100米,规模庞大、结构复杂。
“这是亚洲唯一、全国第一的单洞双线合修隧道防灾救援站,能实现6分钟内疏散滞留旅客。”中铁十六局川青铁路(松潘)指挥部党工委书记万勇说。
因路而兴——
“山沟沟”变身“金窝窝”
“翻山越岭上高原,高铁飞驰到松潘。世代的期盼终于实现……”这些天,一首本土歌曲《高铁飞驰到松潘》响彻川西北高原,松潘儿女载歌载舞,拥抱“动车时代”。
“现在松潘有4座高铁站,从成都坐动车来只需一个多小时。”说起家乡的交通,松潘县岷江乡北定关村94岁的村民张文左语气里满是自豪。老人曾是茶马古道的一名马夫,他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松潘因山高路远、物资短缺,只能通过马队外运羊毛、羊皮、羌活等物品,再将米、面、盐、茶等物品驮回来。(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