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卢东岳 孙文懿
初秋已至,重庆的暑气还未消退,在大地上卷起40摄氏度的热浪。9月8日,重庆电务段兴隆场信号车间下行驼缓工区工长赵亮和5名同事顶着烈日来到兴隆场驼峰场的一部位作业地点,准备对地下压力管道设备进行季度检修。
兴隆场驼峰场修建于2013年,承担着国内多条铁路干线货物列车以及中欧、中老、中越等国际班列的解体和编组任务。驼峰场内设有一座空压站,压缩空气通过压力管道为驼峰道岔转辙机、车辆减速器等气动设备提供动力。由于部分压力管道分布在地下,潮湿的环境容易对管路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定期进行检修。
9时,180分钟的“大天窗”正式开始。经过15分钟的持续通风,地下空间的空气质量达到作业标准后,赵亮小心翼翼地进入直径不足80厘米的圆形井口。他紧握着钢制爬梯向下攀爬至3米深处的井底,“00”后青工黄柯紧随其后。
地下压力管道分布在该驼峰场的一、二、三部位,总长约3公里。当天,赵亮和同事们将根据检修计划,对地下压力管道进行防松防脱、防漏气、防腐等检查,并对100余处明杆闸阀进行防腐注油和扳动试验。在呈网状分布的地下空间里,赵亮猫着腰向作业地点前进,用身体为黄柯挡住了迎面的疾风。
来到第一个作业地点,只见赵亮调了调头灯方向,开始对明杆闸阀进行扳动试验,闸阀在他的扳动下发出“咔嚓”的声响。“试验良好,无开裂、下沉现象。”赵亮确认说。随后,黄柯拿起毛刷蘸取适量黄油对闸阀的转动部位进行润滑。
地下压力管道有100余个阀门,单单是对闸阀的扳动检查,赵亮就要重复上百次。“检查次数多了,手掌和手腕难免会酸胀疼痛。”赵亮一边说,一边轻轻按摩着手掌,掌心的皮肤因长期摩擦和压迫长出了大小不一的厚茧。
越往深处走,地道里的空气越是稀薄。在闷热的环境下,工作1个小时后,赵亮已是汗流浃背,汗水顺着额头流下,“刺”得眼睛火辣辣地疼。顾不上擦拭,赵亮扶着梯子爬出地面,继续前往该驼峰场二部位作业地点。
12时许,当天的作业全部完成。“工长这双手不简单,宽大、厚实,手腕比普通人粗近一倍。”看着赵亮脱下沾满油污的手套,黄柯发出由衷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