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志强 通讯员 金志辉
“下面由安全工长白治平进行今天作业前的安全风险排查。”9月1日清晨,阳光穿透云层洒向宝成铁路清江2号大桥、清江7号大桥,绵阳工务段竹园坝桥路车间竹园坝桥路检查工区工长冯军正在桥下进行班前点名。白治平是冯军的师父,担任今天作业的安全盯控员,他们今天的任务是对两座大桥进行全面“体检”。
宝成铁路是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是连接西南与西北地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改变了“蜀道难”的交通困境。作为进出四川的重要铁路通道,近年来,随着铁路客货运量不断增加,宝成铁路的行车密度和载重量持续攀升,在服务“一带一路”、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清江2号大桥和清江7号大桥是宝成铁路南段修建最早、孔跨最大、养护最难的铁路桥,也是四川省江油市雁门镇的标志性建筑,一度成为当地百姓乘火车走出大山的“便利桥”,大家习惯性地称它们为雁门大桥。
“这两座桥离地面近60米,曾是亚洲跨度最大的铁路桥,建设难度非常大。那个时候没有大型机械,都是靠大家肩扛手抬修建起来的。”白治平说,他的父亲曾经参与修建宝成铁路,第一次听父亲说起雁门大桥的修建之难,就在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5年9月,白治平接过父亲的衣钵进入铁路工作,从一开始当采石工为宝成铁路供给道砟到后来担任桥隧工长守护雁门大桥,近3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与大桥作伴,见证了宝成铁路的发展变迁。
“这两座桥不仅修建难度大,后期的养护难度也大。”冯军介绍,在检查和养护雁门大桥时,他和工友们全身要捆10多斤重的安全装备,通过仅一人宽的检查梯下到桥梁各部位排查隐患。一趟检修下来,需要近6个小时。特别是冬天,为了方便检查桥梁,大家衣服都不敢穿得太厚,高空作业时寒风刺骨。
多年来,冯军跟随师父白治平学习桥梁养护知识,白治平也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有些年纪较大的工友常常说,冯军是得到了师父白治平的“真传”,工作中的严谨细致,像极了年轻时的白治平。
“我2015年参加工作时就在这里,这些年来和这两座桥结下了不解之缘,师父年纪大了,守护大桥的重任是时候由我们年轻人承担起来了。”冯军自豪且满怀信心地说。如今,55岁的白治平从雁门大桥检查养护的第一线退了下来,年仅30岁的冯军作为白治平的得意弟子,从师父手中接过了担子,继续承担起守护雁门大桥的重任。
“工作快40年了,我一直与宝成铁路打交道,见证了宝成铁路的快速发展,如今我的徒弟继续承担起守护这座大桥安全畅通的重任,我感到很高兴。”谈到自己手把手带出来的“得意门生”,白治平颇感欣慰。
雁门镇两侧山间的景色在岁月轮转中不断变换更替,但守护大桥的责任和使命始终没有丝毫改变。绵延千里的铁道线和雁门大桥下流淌的清江河水,都见证着师徒两人的坚守和付出,他们用专业的技术和负责的态度,全力守护着宝成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左图:师徒二人正在检查雁门大桥排水设施。
下图:一列货物列车安全通过雁门大桥。 金志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