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丰收时。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即,西南大地上,乡野田间一派好“丰”景。铁路定点帮扶,农户悦享丰收,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铺展——
烟囱村结出“致富果”
本报记者 刘晓 通讯员 孙文懿
初秋,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安宏乡烟囱村的田间地里一派喜气洋洋之象,这里的高山贝母迎来了丰收季。
去年,集团公司投入6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在烟囱村开拓了200平方米贝母试种基地。如今,地里长出了第一批“致富果”,白白胖胖的贝母被村民们捧在手中,惹人喜爱。
采挖、分拣、装箱、打包、称重……20余名村民在地里忙活半天,567斤成品瓦布贝母从开挖到销售仅用了6个小时。这批贝母销售总额达17万余元,获利11万余元,预计给村内78户村民按照每户900元的标准进行分红,剩余资金用于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烟囱村平均海拔3200米,是名副其实的“云朵藏寨”,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去年8月,以发现“高半山”产业发展新渠道为目标,集团公司派驻烟囱村的驻村工作队在走访调查过程中了解到附近的纳坡村大量种植的贝母药用价值高,能带来可观的收入,且高海拔适宜贝母生长,于是决定引进贝母种植技术。随即,驻村工作队、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引入专业科技公司的育种、种植、成品收购等服务。
从前期种植规划开始,村里就派出4名人员前往纳坡村学习贝母栽种、采挖等专业技术。为防住严寒季节的冰雹大雪、田间乱跑的家禽,村民们共同完成了覆盖防冻、保温保湿等精细化田间管理工作。
为了促进贝母生长、增加产量,集团公司派驻烟囱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兰宇总是趁着天气晴朗的时候,和村民们一起到地里追肥、拔草,还邀请了专业技术人员现场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经过12个月的精细管理,贝母长势喜人,收成有了保证。看着满满的收获,兰宇十分欣慰:“不仅创造了收益,还为村民们提供了200余个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
郎加泽仁是烟囱村里第一个以个体身份种植贝母的村民,他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刚挖出的贝母高兴地说:“这个‘白果果’模样不咋地,没想到还值钱哩,去年我投了大约6000元种植贝母,这一下子就收获了1.3万元的纯利润,今年我要带着大家一起种,一起致富!”
“今年,我们将继续利用好集团公司的帮扶优势,投入20万元资金把贝母种植基地扩大至400平方米,预计为该村提供500余人次的就业机会、增收40余万元,希望这能让更多人的‘腰包’鼓起来。”兰宇说。
下一步,集团公司将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在当地规划的300平方米试种基地开展当归试种工作,推动更多农产品种植,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促进乡村振兴。
坝奔村奔向好日子
本报记者 龚萱
9月6日,集团公司派驻望谟县坝奔村第一书记梁程起了个大早。洗漱完毕后,他穿上了印有“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标识的红马甲,准备到坝奔村纳漫组入户走访村民。
坝奔村地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管辖包括纳漫组在内的5个村民组及9个自然寨。为了尽快熟悉村务和村民家庭情况,去年6月到任后,梁程一有时间就拉着网格员挨家挨户地走访村民,摸清他们的“家底”。
40岁的村民卢阿种去年因病致盲,曾不小心从家门口的山坡上摔下来。得知情况后,梁程和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研究决定,为卢阿种在家门前安装安全护栏。
“前段时间,断断续续下了20多天雨,卢阿种家所在的山坡出现溜坍。”梁程说,“今天要和村干部黄抬到现场看看,商量一下边坡加固方案。”
听到梁程和黄抬的交谈声,正在院子里纳凉的卢阿种热情地邀请两人坐下来歇歇脚。“最近身体好吗?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梁程细心询问。听到卢阿种回答一切都好,他才放下心来。
从卢阿种家出来,拐过一道弯,一只小狗欢快地摇着尾巴朝梁程奔来。“小狗是王妈望婆婆养的。”他蹲下身来,轻轻抚摸着小狗的脑袋。
王妈望是脱贫户,又是一位独居老人,她的事让梁程格外挂心。“王婆婆今年81岁了,但身体硬朗,家里的农活都是自己干。”梁程介绍说,望谟县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后,对养殖马匹的村民给予每匹5000元的奖励。“王婆婆才买了马,以后驮运货物就省力了,我得尽快帮她把奖励落实下来。”梁程说。
商量边坡加固的方案、落实“以奖代补”政策……梁程打开手机备忘录,将一桩桩挂心事逐一落实。一上午的走村入户、爬坡上坎,让他忙出了一身汗。
驱车前往果园途中,黄抬指着刚经过的小桥说:“这是出入村的必经之路,亏得去年底建好了这座便民桥,村民们才能在雨季里正常出入。”
便民桥所处的位置以前是一块低洼地,一下大雨积水能深达1米。去年底,梁程利用集团公司90万元的帮扶资金,让“糟心路”变成了“畅通桥”。同时,通过以工代赈为2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户均增收近2000元。一件件暖心实事的落地,拉近了他与村民间的距离。
汽车沿山路蜿蜒爬行。山顶上,三果基地的承包商黄富河正忙着指挥果农喷洒农药,看见梁程和黄抬下车,他立马停下手中的活儿,热情地迎了上去。
“现在正在喷药、除杂草,准备将以前的芒果林改种药材。”听完黄富河的介绍,梁程频频点头,看着果园里忙碌的场景,他一时感慨万千。
三果基地因种植芒果、澳洲坚果、梨三种果树而得名,后来因管理不善,成为了一座荒园。如何盘活“沉睡的资源”,让村集体经济资产厚实起来,是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面临的难题。
动员村干部、拜访本村种植大户……经过梁程的多方奔走和努力,坝奔村三果基地招租公告最终顺利发布。“本以为只要招标,盘活果园就有了希望,但等了半天,只有两名投标人报名。”梁程用“像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形容流标后的心情。
总结复盘后,梁程和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共同商量,降低租金和更改付款方式重新招标,终于为三果基地找来了新主人。
站在山顶俯瞰,成片果林尽收眼底。在梁程的视野所及之处,满山葱翠,一派繁忙景象。待到金秋十月,这里将是一片丰收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