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韩健
人物档案
杨明礼,男,汉族,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中专学历,1993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遂宁工务段遂宁桥路车间遂宁桥路维修工区工长,2024年“新时代·成铁榜样”候选人,先后获得集团公司“优秀班组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一副黑框眼镜、黝黑的肤色、瘦高的身材和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名饱经风霜的“实干派”。具有杨树般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百折不挠品格的杨明礼被同事们称为工区里的“老杨树”。
抗洪一线身先士卒保安全
时间回到1994年,那时的杨明礼刚参加工作。这个上进且学习能力强的年轻小伙子很快就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引起了领工区领工员的关注。工作仅一年,杨明礼就担任了班长。时至今日,已有31年工龄、26年党龄的他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在职工中树立了工作威望。
2018年夏季,罕见暴雨席卷四川盆地,省内多地遭受强降雨袭击,多条江河迎来汛情警报。横跨涪江的达成铁路特大桥是西部路网的重要通道,涪江暴发洪水导致上游大型漂浮物顺流而下,如果撞击桥墩或主跨桥梁,后果不堪设想。
大雨滂沱,工区监测室里超警戒水位报警器的蜂鸣声不绝于耳,杨明礼坐立难安。“必须去!大桥必须有人守,决不能出事!”关键时刻,杨明礼迅速组织职工携带探照灯、安全绳、防水裤等装备奔赴大桥所在位置。
赶到现场,眼前的景象令大家一脸错愕——最适合监测上游大型漂浮物和船舶的观测点被洪水淹没!“下到水中监测是唯一的办法!”在大家一筹莫展、打算寻找下一个观测点的时候,杨明礼主动站出来,一边系紧安全绳、一边告诉身边的同事,“我先下水摸摸情况,你们在岸边做好防护。”做好保护措施的他直接跳入了浑浊湍急的江水中。
杨明礼身先士卒、敢为人先的精神感染了同事,他们不分昼夜地轮流上阵,众志成城搏激流,不间断地严密监护涪江特大桥。合力鏖战三天两夜后,终于汛情减弱、水位退下,涪江逐渐恢复平静,大桥在杨明礼和同事们的护航下安全渡过洪峰。
通道建设创新工法立新功
今年,集团公司以“严防路外伤亡、保障运输畅通”为重点,加快铁路沿线通道建设。杨明礼成为达成铁路单线通道建设施工的现场负责人。这是第一次在该铁路利用“大天窗”采用预制框架涵技术替代传统现浇工艺进行开挖施工。“第一次”就意味着毫无经验可循,面对全新的施工组织方式,杨明礼和技术人员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摸索前进。
在施工中,杨明礼发现轨道加装滑轮运送框架涵的方法效率低下,投入人力成本过高,且存在很大安全风险。针对涵节运输稳定性这一最大难题,他创新求变,从施工脚手架上获得了启发——创造性提出了利用“叉车伸臂框架涵内部托举运送”的工艺方法。经反复测量框架涵内部空间尺寸,杨明礼牵头技术人员研制了框架涵内部托举工装设备,完美匹配叉车机械运送涵节。经过反复检验论证,该工艺方法首次试用便获得成功。
杨明礼介绍,该工艺方法以机械为主、人力为辅,采用该工艺方法运输及安装涵节过程相比原始方法节约1.5小时,极大缩短了施工时长,减小了施工对运输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该工艺方法已在集团公司多个通道建设现场推广运用,在满足施工现场需要的同时为集团公司畅通“2.0”工程提供了坚实保证。
和施工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杨明礼,因在该工艺方法上的创新钻研和此轮通道建设中的特殊贡献,一度在工务“圈内”走红。不少兄弟单位慕名前来求学“取经”,杨明礼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掌握的施工经验和方法。
杨明礼不仅善于破解难题,更乐于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徒弟,让技艺不断延续和传承。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跟杨明礼学艺的徒弟可谓是收获满满,既学到了真本事,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跟着师父不挨骂是不可能的,但挨骂是挨得值的。施工作业往小了说是要把成本控制住,往大了讲就是要把安全质量保住。师父的严厉是我们知敬畏、懂责任的‘药引’,倚靠着这棵‘老杨树’,我们心里非常踏实。”杨明礼的徒弟刘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