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泽平
“最新检测程序已经试验成功,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对试点牵引变电所内的装置进行升级了。”9月5日9时许,西昌工电段西昌变配电车间“何平远动技术革新服务队”的工作室里传出一阵爽朗的笑声,队长何平向队员们宣布了一则喜讯——他们创新制作的双压互在线检测装置取得了新的技术突破。何平仔细检查着更新后的程序数据,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这款仅手掌大小的装置是该服务队的一项创新成果,它如同一把“安全锁”,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性提供了额外的保障。2021年,新成昆铁路建设正如火如荼,相关牵引变电所作为动车组电力供应的重要枢纽,其设备从传统的单压互运行升级为双压互运行,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这种改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双压互并联运行就像两条平行的马路,任何一条畅通都能保证供电正常,但也正因如此,当其中一条马路发生‘事故’时,我们很难及时发现。”何平解释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何平和他的团队开发了双压互在线检测装置,能够实时监测双压互系统状态,并在检测到异常情况时立即发出警报,帮助检修人员迅速定位并解决问题。在谈及这个装置的设计历程时,何平回忆起了团队曾面临的种种挑战——
万事开头难,该装置在设计之初同样磕磕绊绊。牵引变电所内设备众多,电磁干扰强,线路负荷、电网电压的波动都会影响数据采样的真实性。如何避免外部环境造成的异常报警、区分工作状态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为了确保采样数据精准无误,我们试验了多种芯片,并不断优化程序算法,提高采样精度。此外,我们还改进了电路布局,增强了装置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减少了误报的可能性。”说罢,何平拆开该装置外壳,一块四四方方、仅有25平方厘米的电路板便展示出来,绿色焊盘上29个芝麻粒大小的电阻、电容等电子元件在工业放大镜下鳞次栉比。“电路板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模拟电路、拓印酸洗、打孔焊接……每一个步骤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和制作的。”他说,打孔焊接阶段是他们最紧张的时候,每一步都需要精细操作,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整个电路板报废。
在何平带队设计电路的同时,该车间副主任罗南欧也没停下,作为该服务队的一员,他主要负责程序的编写工作。“如果把双压互在线检测装置比作一个人,那么外壳和电路板就相当于他的躯体和骨骼,程序则是他的思想。”罗南欧形象地比喻道。
经过4个月的努力,罗南欧终于完成了程序的编写工作。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调试与修正,笔记本电脑就是他每天的必需品,就连下班都是随身携带,可谓形影不离。
该服务队全体队员沉心钻研、齐心协力,逐个击破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去年12月,该装置在新成昆铁路金口河南、峨边南、攀枝花南等变电所试点运用,准确监测到压互异常6次,有效预防了可能由此引发的接触网停电事故,保障了列车安全运行。下一步,何平和他的团队将在集团公司科研所的帮助指导下,进一步优化该装置性能,提升其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