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露露
“下雨天路面湿滑,大家检查时要注意脚下,不要摔伤。”
“晓得了,还要喝一瓶藿香正气水加油打气,不然斗不赢‘秋老虎’。”
9月初的一个清晨,秋雨绵绵,天色灰暗,内江工务段内江线路车间内江线路检查工区的职工们在班前会上互相鼓励,在句句贴心的“玩笑话”中开启了当天的秋检工作。当天,他们的任务是对内江站内道岔、驼峰和股道等线路设备进行秋季“健康检查”,确保设备状态稳定。
内江站是连接成渝铁路与内六铁路的重要枢纽,承担着办理旅客乘降、行包到发和中转、编解列车、补轴或换挂车组等重任。在经历了夏季高温和暑运列车高频重压冲击后,线路设备逐渐显现出疲劳迹象,亟需通过秋检全面排查并及时修复潜在的风险隐患,为铁路运输安全畅通保驾护航。
“成端无车,重端无车,可以上道。”随着“天窗”命令下达,作业人员一改刚才的嬉笑神情,严肃整齐地执行着“双确认”和“手比、眼看、口呼”制度,仔细按照作业计划对轨道框架、联结零件、几何尺寸等进行逐一排查。
排查时,作业人员始终坚持“钢轨一米不漏、病害一处不留”的工作原则,当检查到异常情况时便启动“把脉问诊模式”——认真观察设备,分析设备病害,揪出“病因”并详细记录在“体检单”上。
“以前设备检查是在‘天窗’点外进行,列车接近时还需要下道避车。维修体制改革后,设备上道检查改在了‘天窗’点内,线路封锁后就不用下道避车了,不仅提升了作业安全性,还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该车间秋检专班负责人姚松介绍说。
虽然已经过了白露,但在“秋老虎”的余威下,秋雨无法完全驱散空气中的热浪。在热气氤氲中,职工吴昱丰蹲下身,用垂侧磨仪测量道岔钢件表面的磨耗情况。“垂磨1.0毫米,侧磨0.0毫米。”吴昱丰向工作搭档郑醒报告道岔尖轨的磨耗检查数据,郑醒则一一详细记录了下来。
据悉,该站驼峰是成渝铁路上最繁忙的编组枢纽,每天,道岔的使用转换频率高达100余次。因此,道岔设备状态良好与否直接决定了编组调车效率的高低。为彻底揪出道岔设备病害,作业人员需要在短暂的“天窗”时间内快速俯身下蹲,卡仪器、推滑块、读刻度,精确测量出每一个点位的数据。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吴昱丰和郑醒已经熟练掌握了道岔支距、查照间隔、结构尺寸的测量方法,有时候比老师傅还麻利。”看着默契配合的两名青工,工长王荣波情不自禁地称赞道。
在汗水与雨水的交融中,除了检查轨道几何尺寸外,作业人员还要不断弯腰检查确认轨枕是否空吊、道床是否板结、联结零件是否缺失损坏等项点,为后续线路维修大修提供数据支撑。
经过2个小时的排查,当天的秋检任务顺利完成。据了解,该工区承担着成渝铁路史家乡至安富镇区段、内六铁路内江至内江南区段正线及站线共190余公里线路设备的检查任务。秋检期间,该工区职工平均每天需行走约1.5万步,检查线路5公里、道岔10组。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悉心守护着管内铁路安全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