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4年09月28日

深夜“问诊”守护动车平稳运行

通讯员 青尧

9月23日凌晨,在成都东站内,成都工务段成都南线桥车间职工正使用轨检仪仔细检查线路设备状态。当晚,闷热的空气让人仿佛置身于蒸笼之中。

“轨检仪测量轨距1.5毫米、水平1.3毫米,道尺测量轨距1.2毫米、水平1.2毫米,轨距误差0.3毫米,水平误差0.1毫米……”该车间成都南检查工区职工姚盟走在道心内操作着轨检仪,嘴里不断复诵着检测数据。短短十分钟的作业时间,他身上的黄色背心已被汗水浸透,额头上的汗珠如黄豆般滚落。

“滴……滴……”轨检仪突然发出报警声,该工区班长黎航宇停下脚步,定睛一看,电脑屏幕上显示水平偏差6.5毫米。他立即拿起道尺对报警地点附近的钢轨进行复查。“道尺现场复核水平偏差6.3毫米,不符合标准。”黎航宇一边报告复查结果,一边在现场标记出病害区域,并做好记录。

检查过程中,黎航宇不断使用道尺对报警区段进行复查。尽管汗水布满他的脸庞,偶有几滴流入眼睛令他睁不开眼,但他毫不在意,只是抬起手臂抹了抹眼睛,便继续俯下身子,全神贯注地观察远处的钢轨,对线路的轨向和高低进行目测,仔细检查是否有碎弯现象或高低不一致的地方,全力确保检查结果准确无误。

“成都这几天的天气确实有点闷热,但好在我们是在夜间进行检查作业,出点汗不算啥,就当蒸桑拿了!”姚盟乐呵呵地说,布满汗珠的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

“我们检查的线路是动车径路,成都东站又是始发站,我们必须把好线路安全的第一道关卡,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避免因轨道几何尺寸问题影响动车运行的稳定性。”黎航宇说。

在偌大的站场内,黎航宇和姚盟走走停停,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显示屏上的几何尺寸变化。他们的头灯发出两道光束,在铁道线上忽明忽暗地跳跃前行,时而照亮线路标志以核定里程,时而聚焦在电脑显示屏上以查看检测数据。夜色中,他们的背影显得既孤独又坚毅。

4时5分,180分钟的“天窗”时间结束,他们顺利完成了6公里线路设备的检查测量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