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邓颖璐 通讯员 韩健 赵鑫 张耀川)“不到不交、不控不上、不清不开”——这是去年9月,集团公司为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防护管理,确保现场劳动人身安全及设备开通安全而制定的“三不”作业防护措施。一年来,相关单位狠抓“三不”措施落实,有力补强了施工安全这一“致命短板”。
据了解,“不到不交”指线路封锁前最后一趟列车不到达前方站,不得交付调度命令;“不控不上”指施工负责人未接到驻站联络员传达封锁施工调度命令,未确认双线上下行、多线线别及站内股道,不允许下达上道作业指令,作业人员未得到施工负责人“命令已下、行别(线别)已确认、可以上道”的指令不允许上道作业;“不清不开”指作业结束后,驻站联络员未得到施工负责人关于人员、机具、材料下道并清理出限界的通知,不允许销记开通。
“‘三不’的每一条规定都简明扼要且直奔要害,精确瞄准命令传递关、上道作业关、列车放行关等关键环节,有效促进防护人员履职。”集团公司安监室副主任王强介绍,“‘三不’措施实施一年来,对确保施工安全可控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记者从集团公司施工办施工调度室了解到,自去年9月至今,车辆、工务、电务、供电系统严格执行“以人身安全为前提组织生产”要求,全面落实“三不”措施,现场安全和标准化作业意识进一步增强,劳动人身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施工整体安全有序可控,未发生因调度命令交付、作业人员上道、开通条件不满足引发的施工安全事故。
全员宣贯、情景推演、过程联控、监督检查、复盘分析……为了让“三不”措施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各单位在今年以来通过警示标识安设、作业流程管控等硬措施,全面规范优化标准化作业流程。“现在标准已经逐步成为习惯,比如最近开展线路秋检时,只有明确听到对讲机里传来驻站联络员确认位置的指令,我才会带着团队上道检查线路。”遂宁工务段遂宁线路车间工长李晓龙说。
控什么?谁来控?怎么控?围绕这三个问题,涪陵工务段认真分析“三不”措施不落实的典型案例,总结归纳出行别、里程、命令三个控制要素和现场职工、盯控干部、回放人员三类安全把控主体,以及入网前、上道前、开通前三个关键控制环节,把“三不”措施融入到每日标准化作业流程中。
紧盯“以查促改”,达州工务段每周从车间抽调3名职工与段级安全分析中心组成音视频交叉调阅小组,对全段“三不”措施落实情况进行集中调阅,把发现的问题纳入日、周、月度通报,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各级管理人员利用跟班检查时机,加大现场督导检查力度、频次。“‘三不’措施不仅是规范现场作业行为的有效准则,也是对作业安全隐患的‘大扫除’。”该段安全保卫科工程师陈亚波介绍,他们把“三不”措施落实作为提升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关键,首次利用83个“大天窗”安全优质地完成了万州站54组道岔的成组更换,提升了站场设备质量。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单位作业流程、管控措施还存在问题,违章蛮干仍未根绝。”集团公司工务部施工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检查中发现的典型问题主要是个别单位执行落实不坚决、不彻底、不到位。”王强表示,“比如‘打擦边球’、搞‘弹性落实’。”
据了解,自9月4日起,集团公司启动了为期3个月的施工安全专项检查,以专班式和抽查式检查对集中修、站改、隧道病害整治等重点施工进行检查,确保营业线施工安全有序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