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秘
金秋十月,层林尽染,橙黄橘绿,热烈而婉约。徜徉其间,仿佛走进了诗画。
适逢周末,天气晴朗,约上好友垂钓,于宁静中感受大自然秋高气爽的风韵。
来到目的地,红透的枫叶、橙黄的银杏叶、粉白的芦苇、幽蓝的河水映入眼帘,草叶上露珠晶莹,晨雾徐徐铺展而来,美不胜收。我们急忙拿出手机,将眼前的秋景留住。随后,不慌不忙地打开钓鱼装备,开启“作战”模式。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安坐水边,静待鱼儿上钩。
“噗通噗通”一阵水响,忽然看到旁边不远处一位头戴斗笠的钓友“遛”起鱼来。“哟,果然是早起的人儿有鱼吃啊!”好友感叹。我们慢慢地向那位钓友靠近,意外发现居然是位熟人——我的老工长。
老工长精神矍铄,笑容满面,他光荣退休快十年了,平时没事就喜欢开车出来钓钓鱼,也是早出晚归、风里雨里的。“您这是退而不休啊!”好友打趣道。
看着眼前的景色,老工长就想起了工区院子里的桂花树。那时候为了美化工区环境,就买了树苗和工友们一起栽种,时常为它们浇水、修剪,一棵棵桂花树长得笔直挺立。每到金秋时节,金桂、丹桂、银桂争相盛开,一簇簇小花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楚楚动人,散发着芬芳。工区门口还有一棵柿子树,秋日里结出一个个黄灿灿的“小灯笼”,既喜庆,又让工友们饱了口福。工区走廊里摆满了花花草草,兰草、文竹、月季等,大多是老工长养的精品,退休时都送给了工友。
那时工区职工近二十人,老工长是响当当的人物。无论是养护的线路设备,还是内务管理,在段上验收中都排名靠前。聊到这些,老工长显得尤为自豪。
老工长向来就很讲究,穿着干净整洁,平日里“私服”很是亮眼。或许是受了他的影响,工区一个年轻小伙儿攒了钱,就去“牌子店”买了一套西装,还搭配了墨镜和皮包,不值班的周末就坐“慢火车”去省城逛。小伙儿后来交了女朋友,大家都觉得他那身行头起了很大作用。
老工长最牵挂的还是那些年轻人,那时谁要是懒懒散散、吊儿郎当,就会被他一顿教育。当听我说到,昔日里的“毛头小子”们都成长起来了,能够独当一面了,老工长不禁竖起大拇指,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看着钓上来的“大板鲫”,老工长不由说起了工区的美食。工区后院里种了青椒、茄子、四季豆等蔬菜,还养了鸡和鱼,隔三差五就做一顿“大餐”吃。大家极为喜欢的是糟辣鱼、红烧排骨、柴火鸡、自制香肠腊肉、香椿炒鸡蛋等,“冬至围着火炉吃羊肉汤锅,每盘每碟都干得精光!”
老工长说,刚退休那阵儿,每回经过工区,他都会进去看看,和工友们拉拉家常。后来维修体制改革,工友们搬去了另外的工区,老工长依然牵挂着原来的工区。他说,自己干养路工近四十年,对钢轨、枕木、火车声这些再熟悉不过了,眼见着设备越来越先进,火车速度越来越快,条件也越来越好。单身宿舍有空调还带卫生间,医疗列车停靠小站为职工免费体检……
老工长的“龙门阵”摆得停不下来,不知不觉已到了收竿之时。临别前,老工长把他钓的鱼都送给了我们,还特意同我握了手,和以前一样嘱咐我好好干工作。他的手粗糙有力,眼里满是期待,我望着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此刻,夕阳给大地镶上了金边,与火红的枫叶相互映衬,斑斓而壮美。追着那抹温暖的余晖,我目送老工长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