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凌瑜
连日来,一场关于安全的“大讨论”在集团公司上下开展,其中一个焦点话题是不久前一起事故中暴露出的“赌徒心理”——在明知钢轨“有伤在身”的情况下,相关负责人竟打好商量“明天”再处理,不料当晚伤轨变断轨。在安全的问题上,面对隐患竟敢掩人耳目赌一把、偷将隐患藏起来,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事故的惩罚,令人痛恨之余良久难安。
拿安全做赌注,究其原因,是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使然。焊缝判废,若按规定上报处置,免不了一番周折;而隐瞒不报,只要撑过明天,原位复焊就雁过无痕——赌的人自觉胜算不小,哪想着意外会比明天先来临。能减少工作量、能美化施工数据、能规避考核……“赌”的理由可能有一千个,但他们忘了一个铁律:任何利益都不能放在安全的天平上去衡量!一旦本末倒置,妄图“以小博大”,必将因小失大、一失万无。
在这起事件中,“赌”的动机浅薄而荒谬,而“为什么敢拿安全做赌注”这个深层次问题更值得审视。
施工负责人敢跟探伤车间主任“打商量”、探伤车间主任敢冒险配合瞒天过海、盯控领导敢“盯而不控”放任隐患遗留现场,胆大妄为的表象之下是对安全认识不到位的“思想断轨”。看多了、干麻了,认为出事只是小概率,失去敬畏、掩耳盗铃,所以敢;上为之、下效之,有管理者的默许态度“作保”,一拍即合、相互壮胆,所以敢;身在安全关键岗位却没有“靠自己保安全”的责任心,作风虚浮、侥幸投机,安全防线弃守了、职业底线突破了,还有什么不敢?——正是思想观念、管理理念、工作作风上的“断”,催化了这样漠视风险、低估后果、盲目鲁莽的“敢”。
在这次事件中,探伤人员未按规定将焊缝伤情上报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专业科室对探伤数据回放分析不追踪、不掌握,异体监督机制缺失,伤情阻断在车间层面,这才让瞒报成为可能。根据海因里希法则,每一件重大事故背后往往伴随着多起轻度事故和大量潜在隐患,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一次瞒报事件。只有堵住管理断层的制度漏洞、消灭有章不循的“操作空间”,才能彻底铲除“思想断轨”的土壤,在生产现场形成有问题“不想瞒”“不敢瞒”“不能瞒”更“瞒不住”的生态环境。
“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本事,回避问题是蠢事。”对待安全问题,须冷静正视、积极解决,方能消除隐忧、排除大患,并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确保步步稳扎稳打。正所谓:主动出击抓安全,莫把命运交由天;求真务实抓安全,莫拿安全做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