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宗汛
“可以上道作业!”11月7日2时许,在凯里站内,凯里工务段的探伤作业人员身着醒目的橙色马褂、手提探伤仪器,在淡淡的月色中迅速上道对钢轨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
进入冬季,昼夜温差明显增大,钢轨出现“三折”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该段认真落实钢轨防断举措,严格执行钢轨探伤作业标准,利用“天窗”时间对钢轨焊缝、道岔等进行“把脉巡诊”,及时查找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探伤是最后一道关,我们必须牢牢守住这道防线……”作业负责人周洪波上道后立即提醒道。到达作业位置后,探伤作业人员迅速调试仪器,并对探伤区域的铁锈进行打磨。
探头在钢轨上移动,焊缝探伤仪有规律地发出“嘟嘟嘟”的声音,探伤作业人员全神贯注地紧盯着仪器,时刻留意波峰变化,通过辨别声音的异常和仪器显示屏幕上波峰变化的大小“捕捉”钢轨内部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3时许,探伤作业人员夏祥贵和李超分别对9号道岔的辙叉心和尖轨进行探伤。“检查尖轨一定要仔细。”“我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点不敢马虎。”李超发现波形有异常后有些紧张,在有异常的位置反复移动探头,并用小钢尺测量,但未发现伤损情况。夏祥贵则用他手上的仪器进行校核,分析研判是“干扰波”。确认意见一致后,两人才放心地继续往前检查。
4时许,当晚的探伤作业顺利完成。探伤作业人员揉揉长时间蹲着已僵硬的腰,收拾好工具、材料,在“天窗”点兑现前下道。“今晚,我们完成专项探伤6头、焊缝探伤36头,明晚我们将继续……”周洪波在班后小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