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 通讯员 胡京城
11月13日,由中国国家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组织的“钢铁丝路好风光·中欧班列 助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采访活动正式启动。
9天时间,中央级主要媒体、沿线地方媒体、《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的约60名记者前往中欧班列重要起点城市,用笔触描绘发展轨迹,用镜头定格精彩瞬间,全方位体验和记录“钢铁丝路”的非凡成就与壮丽风光。
座谈交流 共话发展篇章
重庆、成都是我国最早一批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2011年,全国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从团结村站鸣笛出发;2021年,成渝两地统一品牌,共同运营中欧班列(成渝)。
回溯中欧班列发展史,成渝两地是绕不开的“起源地”。采访团第一站,便将目光对准了这里。
11月13日一大早,采访团一行人从北京集结,乘坐G87次列车前往成都东站,“钢铁丝路好风光·中欧班列助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采访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14时许,列车一到,顾不上休息,采访团成员便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一场深入的座谈交流在成都东站会议室展开。
“相较其他运输方式来说,铁路有什么优势?我们对下一步开行中欧班列有什么规划呢?”新华社记者卜寄傲率先抛出问题。“压缩成本,降本提质增效”“能力提升,不断突破进步”……成都国际铁路班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玮琨根据采访团所抛出的问题逐一给出了精准而深入的解答。
目前,中欧班列(成渝)已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运输货值最高、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中欧班列,整体运行水平稳步提升,国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持续显现。记者们纷纷从各自专业角度提问,交流环节气氛热烈。
一个个问题被抛出,一次次回应掷地有声……来自集团公司货运部、成都国际铁路班列有限公司、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围绕中欧班列在集团公司管内运营情况,结合各自近年来在中欧班列开行中的具体实践与探索,谈经验、谈成果,将成都局中欧班列发展亮点和盘托出。
座谈过程中,采访团们开动脑筋、有的放矢,顺着线索深挖新闻点。他们或铺开纸笔,或敲击键盘,记录着中欧班列的发展和变化,细数着中欧班列在助推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不沿边、不靠海城市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后续的采访报道打好“底子”。
笔触所至 细绘万里通途
11月14日,采访团前往成都北编组站进行采访。冬日暖阳下,一趟趟货物列车在这里分流、编组、解体,运输组织十分繁忙。
2007年4月投入运营的成都北编组站是国内首座采用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的车站。近年来,四川地区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等国际联运列车在此进行编组作业,为服务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运输保障。
在成都北编组站上行驼峰处,调车机将一辆辆列车推上驼峰,连结员在这里提钩、缓解,将车辆溜放至指定位置,一系列操作让采访团目不暇接。这是高效完成中欧班列编组的关键作业环节。
在成都北车站调度车间内,数字化大屏上密织的线路和不断闪烁的红绿灯信号吸引着采访团的目光。
在这里,调度员们负责解体、集结、编组的计划编制,他们将目光紧紧锁定在运行线上,精准分析后,迅速“排兵布阵”。
该车间主任黄君早已准备好迎接采访团的到来。很快,他被层层围住,眼疾手快的记者们将好几个收音设备别在了他的衣领上。在采访团的热情包围中,他为大家介绍起了保障中欧班列开行“台前幕后”的故事。
在中铁集装箱成都中心站,采访团对中欧班列的开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在这里,巨大的龙门吊来回移动,紧紧“抓住”卡车上刚运送至此的集装箱,整齐摆放到货场内,再转移至编组好的列车上。
“是先编组后再装上货物吗?”“班列是从这里发出吗?”得知一趟趟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是按照计划从城厢站发出,记者们又询问起成都北车站、成都国际铁路港的负责人,不断补充采访细节。
龙门吊的轰鸣声、满载集装箱的火车轮音交织在一起,仿佛穿越时空与丝绸之路上的骆驼铃声遥相呼应。
镜头聚焦 捕捉历史时刻
11月15日,采访团来到重庆团结村站,一座“零公里”雕塑巍然矗立在眼前。汽笛声声,穿越时空的回响,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13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瞬间——全国首趟中欧班列从团结村站驶出。
从2018年突破1万列,到2021年跃升至4万列,再到2023年勇破7万列大关,全国中欧班列的开行数量实现快速增长。当天,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0万列大关,采访团将亲眼见证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起点。
10时,X8083次中欧班列已经停靠在股道上等待发车。记者们满怀期待,纷纷掏出各自的“长枪短炮”,架好机位、校准镜头……在安全防护下,记者们有的“登高”,有的“俯身”,寻找最佳拍摄角度。与此同时,七八架航拍无人机在上空盘旋,只为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时刻。
“那边人太多了,我得找个更好的位置。”新华社记者邢广利迅速调整策略,他扛上机器,拨开草丛,发现了一个视野开阔、能够拍摄到列车进弯的好机位,他立马架好设备,调整参数,等待着列车的到来。
10时20分,一声笛鸣响彻上空,X8083次中欧班列缓缓从重庆团结村站启程,满载货品,跨越千山万水向德国杜伊斯堡驶去。自此,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中国铁路在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当列车尾部逐渐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记者们马不停蹄掏出手机、电脑,就地开始挑选图片、剪辑视频、编辑稿件。当天,“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中欧班列开行突破10万列!》等一批宣传产品出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活动行程虽紧,但内容却丰富多样,能从不同角度看班列发展历程。”谈起此次行程的感受,环球时报记者张依依有感而发。
车轮滚滚向前,汽笛声声入耳,跟随着中欧班列的脚步,16日至20日,采访团接续前往武汉、义乌、赣州等地继续进行深入采访报道,探寻中欧班列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