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位于川南地区的四川泸州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对渝西川南的重点城市而言,渝昆高铁无疑是一条经济大动脉,既拉近时空距离,又加快川南城市‘融圈’步伐。”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方全表示。
“酒城”泸州迎来首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四川省泸州中茅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华敏锐地捕捉到滚滚车轮带来的商机与红利,他说:“如今从泸州半个小时就能到重庆,比汽车节省近2个小时,出行便利了,机遇也更多了。”
同样地处川南的宜宾已拥有成自宜、成贵、渝昆3条高铁,飞驰的动车为当地拉来难得机遇。“万里长江第一城”彻底摆脱“一条腿走路”的窘境,形成水陆并进的强劲发展态势。去年底,宁德时代、长安汽车、深蓝汽车合资合建的时代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在宜宾三江新区正式落地。高铁牵线搭桥,为推动重庆新能源汽车与宜宾动力电池产业深化“联姻”,密切两地人员、技术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迈入“高铁时代”的重庆市江津区实现了30分钟直达泸州、50分钟即达宜宾,跨区域合作更加便捷,逐步发展成为企业落户西南总部基地的首选区县。当前这里正全力引进一大批高质量、高体量、高效益的重点产业项目,借助良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川渝共建重大项目数量进一步增加,预计今年底将达到300个,为2021年的4倍多。可以预见,通达的交通将助力成渝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旅游资源整合、科技创新合作等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畅通经络:跨越山海 筑开放高地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会处,成渝地区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
自2021年成渝共创品牌以来,中欧班列(成渝)推进铁路货运量快速增长,去回程已基本实现均衡对开,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1.8万列,综合运行指标保持全国前列。
班列开行过程中,铁路不断抓创新、谋突破,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践样本,为内陆地区打造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成渝经验”。
目前,中欧班列(成渝)已形成51条成熟运行线路,通达欧亚100多个城市和地区,基本全覆盖欧亚地区主要货源地,为不沿边、不靠海的成渝地区搭建起四通八达、畅通全球的国际大通道。
在中欧班列(成渝)带动下,成都、重庆两地围绕电子、汽车、机械等适铁产业特色打造的枢纽经济初具规模,通过中欧班列,成渝两地运输汽车整车、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等,助推企业将市场拓展至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尤其重视中欧班列的安全和效率,配空车到团结村站后,实现30分钟内送到货物线装卸,240分钟内装卸完毕、调度在30分钟内取出,重新安排机车,60分钟内挂运,以确保班列顺畅开出。”团结村站党总支书记郝宠见证着铁路推动重庆逐步跻身开放前沿。
和中欧班列一样,西部陆海新通道也深刻改写着成渝地区的经济样貌。2017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的前身——渝黔桂新南向通道班列在重庆启程。从重庆起步的物流大通道打通成渝地区两地向海发展的“任督二脉”,激发高水平对外开放活力。
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各西部省区市为关键节点,数据显示,班列开行以来,货物从重庆到东盟国家,运输时间从平均32天缩短到平均18天;成本更低,综合物流成本下降约50%。
依托通道及班列优势,本地制造新能源汽车加速走出国门,远销海外。2023年,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输货物16万标箱、同比增长26%,货值205亿元、同比增长11%。
近年来,随着四川泸州、宜宾、攀枝花及重庆涪陵、万州、黔江等地纷纷开行国际货运班列,成渝地区物流活力奔涌。班列运量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品丰富了百姓餐桌,助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全球的同时,也将世界各地的商品运送至中国广阔的市场。
川渝“一盘棋”,铁肩担使命。四通八达的铁路大通道在巴蜀大地上延展,正为全域共兴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转自《人民铁道》报2024年10月28日1版)